每次上午在公司樓底下吃午飯,都要和小伙伴們站在路口先猶豫十分鐘,然后再勉為其難的隨便選一家。每天都要為此糾結,我們覺得自己這是選擇恐懼癥;
想買件衣服,刷了幾天淘寶,浪費了那么多時間,依舊不是沒有“看上”的,我以為我患上了選擇恐懼癥;
找工作的時候,當我們有幾個offer面臨選擇時,我們又開始拿不定主意。想選擇這個——輕松、不加班,又不想放棄那個高薪、待遇好,我們以為又犯了選擇恐懼癥;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開始在王柏川和陳家康中猶豫不決,該選誰,又是兩難,這也許也算是一種選擇恐懼癥吧。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人生其實是由無數個選擇題組成的一張試卷,我們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做選擇題。
選擇往往是發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或滲透進每一天的生活,它令我們無助、迷茫和焦慮,而學會選擇也就是學會認清自己,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
既然選擇這么重要,我們又總是患有選擇恐懼癥,那么我想著通過一些書,找到一些“治療”這種病癥的方法。
在看完《精進》的時候我就說過,接下來的閱讀就是圍繞人生的七個方面,再進一步閱讀我手頭上有的、對應的基本書籍,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這周剛好是“選擇篇”,對應的書就是這本《決策與判斷》。
看序言的時候,我有注意到,這本書里有教如何做出更好選擇的方法。于是,我迫不及待去的開始閱讀。
四個晚上,看完了,懵逼了,這本書確定不是在逗我玩嗎?我在書中并沒有發現,明確指出可用的方法呀!它只是闡述了影響我們做出選擇的因素,我們做出選擇時候的偏差,以及常見的一些選擇陷阱,而且應用了大量的實例和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
但這些,對于我這個外行而言,能看懂文字,卻覺得都說的是一堆沒用的“廢話”。所有的做法都包含在舉例中了,我只能說,在實踐應用中你會總結出方法。可現在提煉,請恕臣妾做不到呀。給出全書目錄,相信大家自己一看,便也能猜得一二。
沒有了干貨,書評怎么寫?給大家怎么分享?想了一晚上,決定了,結合自己的理解,寫點自己的看法,也許,說不定能醫好大家的選擇恐懼癥呢?哈哈……
本書中提到,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影響最終選擇結果的因素太多:人為因素、自我因素,以及社會因素等,要怎么具體解決,看書中舉出的例子,也許你會有所想法。
但在我看來,影響我們選擇的因素是:沒錢,且沒能力。
如果自己有錢,怎么會不知道吃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不會因為一頓午飯18塊錢,而選擇放棄這家飯店,這無形中不是縮小了自己的選擇范圍么。就這樣,能選擇的越來越少,在小范圍內周而復始,不糾結才怪呢;
如果自己有錢,怎么會不知道買什么?看上哪個買哪個,不想穿了,送人都行,淘寶上那么多家店,總有一款適合你;
如果自己有錢,干嘛要去淘寶上買衣服,直接去實體店里看,去試,更不用考慮價格,穿著好看了提了就走,哪會感覺到選擇。說白了,還是窮;
如果自己有能力,干嘛還要在幾個offer中猶豫。就看自己愛好,喜歡哪個公司,去哪個公司面試,有能力還怕沒人要么?工作應該是自己送上門來吧,要不要去還看心情呢;
如果樊勝美有錢有能力出眾(雖然她干的也不錯),自己是老總,或者像安迪一樣身價上億,那陳家康算什么,她喜歡誰就跟誰在一起,大可不必估計房子和錢。
安迪說,她不明白為什么樊勝美那么看重錢,愛情不是應該更純粹些嗎?可是我要說:面對自己風雨飄搖的家,樊勝美過年都沒法在家里安心過,租房都要找人合租,每個月省吃儉用、努力工作還是沒有存款,還要時不時被家里拖累,她實在是太窮了。當生存都成了困難,愛情難道不是奢侈品么?
我們常常以為,人生有很多選擇。就像小時候很糾結,到底是考清華還是上北大。長大后才知道,我們可選的是一個很一般的學校,和一個更一般的學校;
長大后我們糾結,選伴侶到底是要有錢還是長得帥。真正到談婚論嫁的時候,我們才醒悟,我們只能選擇又丑又窮的男人。
理想就是這么豐滿,現實就是這么骨感。我們總以為我們可以選擇更好的,卻不知,沒有能力,沒錢的我們怎么選都是錯的,怎么選都不是最好的。
所以,我總結出,要想徹底治愈選擇恐懼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提高自己本身的能力,然后掙到更多的錢,這樣你才能遵從自己的內心,徹底不再糾結選擇。
當然,要是你覺得我也說的是廢話,那我就只能最后給出《精進》一書中關于選擇的幾點建議:
1、權衡好本末輕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2、為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就會發現更多更好的選項,做出更加完美的決定;
3、克服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在我們思考時植入的“隱含假設”,發現更多“可能選項”;
4、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觀性特別強的選擇時,最好的方法是聆聽內心的聲音。
方法需要實踐,能應用于實踐才算真的賺到。我還是那句話:沒錢又沒有能力的我們,選擇哪個都是錯,選擇哪個都會痛苦。
愿我們在未來的路上,都能努力精進,變得越來越好。從此,再也不懼怕選擇!
我是小強,文筆不好,可我依舊努力的經營著自己的愛好——寫文字,但愿你能喜歡,能有所收獲,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