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土壤中有什么》這一課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的形成以及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 ? ? ? 整節課總體而言,在設計上注意流暢性和操作性。第一環節復習引入,直奔研究內容。第二個環節“尋找土壤成分”,安排了幾個實驗:肉眼觀察土壤、放大鏡觀察土壤以及土壤沉積實驗,幾個實驗一環扣一環,通過直接觀察和間接顯現的方法,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觀的認識。有書本插圖引路,引出了“土壤與生命”的思考,學生暢所欲言。最后通過土壤的成分分析土壤的形成。教學環節自然流暢,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 ? ? ? 科學教學強調要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本課通過運用多種感官、實驗觀察方法,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自然而然的作出小結: “土壤是沙礫、沙、粉沙、黏土、腐殖質、鹽分、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 ? ? ? 在實驗過程中,由于缺乏對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培養,學生對于觀察時應該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象這一點做的不夠好,每次都是觀察、討論、 才填寫實驗報告單,以至于每個實驗環節所用的時間有點長。在沉積實驗時,由于上課時間比較短,沉積的效果不太好,學生觀察到的現象不是很明顯,原來考慮過讓學生觀察上節課學生所做的沉積后的現象,但又考慮到學生會覺得沒有觀察自己攪拌過的而遺憾,上課沉積實驗后交流比較倉促。
? ? ? ? 這是在《土壤中有什么》這一課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注意對學生良好科學習慣的培養以及對學生的實驗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