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游戲》(The Imitation Game),是由莫騰·泰杜姆執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拉·奈特莉等主演的傳記電影。
影片改編自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傳記《艾倫·圖靈傳》,講述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傳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于圖靈協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系統“英格瑪”,從而扭轉二戰戰局的經歷。
雖然《模仿游戲》有些小小的硬傷,短小的篇幅也無法很好地概括圖靈波瀾壯闊的一生,但是該影片節奏緊湊,三條時間線反復穿插,鏡頭運用得十分恰當。所以瑕不掩瑜,這不影響它收獲贊譽無數。它仍然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
因為《神探夏洛克》,我認識了卷福。他頗具特色的個人長相,他低沉又迷人的聲線,獨特的個人魅力都使我為他深深著迷。他完好地詮釋了何為“smart is a new sexy”。正因該片是由卷福主演,所以這部影片從開拍時我就一直十分關注。該影片在我國也早已于七月登陸各大院線,我卻因為種種原因才于今天一個人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可能之前種種的不如愿都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因為這部電影稍微有些沉重,是適合一個人靜靜觀看、思考的影片。如果作為與好友相聚尋找歡樂的話,這部影片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隨著劇情的發展,我想了很多很多。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臺詞,都讓我想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最后,當銀幕漸漸變黑,最后的文字說明出來時,我情不自禁地哭了。我沒想到我會哭的,因為我早已知道了結局。在這之前,我查閱了許多有關圖靈的資料。或許,正是在那個場景下,人物們的表現,他們微小的動作,說出的每一句臺詞剛好都觸動到了我柔軟的內心。所以我懷抱著一顆感恩之心感受到了美好。因為悲傷之中依然是能孕育出希望的啊,只是我們一定要懷抱著比常人更強大的信念去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惟其如此,才能看見破曉的一刻。你看,現在戰爭不是結束了嗎?同性戀的地位不也大幅提高了嗎?雖然現在做到的這些還不夠,但是我們仍然要感謝他們的每一點付出。因為是他們的不懈努力,才換來了我們現在不如愿但卻是他們完全無法過上的美好生活。因為圖靈的堅持,圖靈的才華,讓戰爭提早結束了2年,讓計算機得以誕生,讓人類的歷史掀開新的篇章。如果圖靈活到現在,他就是一位103歲的人瑞了,看到現在的這一切,他應該會很欣慰吧。如果可以,我真想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去擁抱他那個千瘡百孔又頑強剛毅的靈魂。
在大家終于破譯了德國的密碼系統,在為是否應該把情報上報給長官而產生激烈爭執的時候,以下的對話讓我想到了《奇葩說》其中兩期的內容。它們分別是“要不要犧牲賈玲救大家”、“長生不老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You’re not god, you don’t get to decide who lives and who dies.
-Yes, we do.
-Why?
-Because no one else can.
-艾倫,你并不是上帝,你無權決定誰死誰活。
-不,我們有這個權利。
-為什么?
-因為別人都沒有這個能力。
那兩期《奇葩說》蔡康永導師的發言都讓我印象深刻。就第一個主題來說,他不支持犧牲賈玲救大家,因為他認為人命就是人命,不因數字大小而改變。每一條鮮活的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都不應該拿來作為交易的籌碼。但如果是我,我會做出和蔡康永老師完全相反的選擇。我無法給出強而有力的理由,我自己也認為這樣很殘酷。可是這個世界有很多時候就是這么的冷血。斯大林說的“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亡就是統計數據”就是這個道理。人類就是如此的渺小與微弱的存在,像之前的動車事故和最近發生的天津塘沽爆炸案件,死傷不計其數,有許多人甚至連尸體都找不到。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僅僅存在于他們親朋好友的記憶中,少數他們曾經用過的用品,瀏覽過的網站記錄這么一些瑣碎的事物上。我們會在事件剛發生的那幾天,瀏覽著實時消息,在網絡上發布哀悼和祈禱的言論。等到熱點一過,我們就會逐漸淡忘這些事,繼續抱怨著生活,繼續完成自己未達成的愿望,而那些傷痛則永遠地留給了那些在災難中無辜死亡的人的親人們。就像圖靈和其他的同事為了救助更多的百姓,只能犧牲那只軍隊。但在那艘軍艦上,有其中一位同事至親的哥哥。就算他們破解了密碼,也不能救助全部人,只能依靠運算,犧牲一小部分人從而換取更多人的存活。
如果我是賈玲或者是賈玲之外的其他任何人,我都會選擇犧牲。我不愿意思考這種特定情境下的問題,因為太殘酷。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何必再因為思考這些發生幾率微乎其微的殘忍狀況而把生活中僅剩的溫情磨滅?芬森說過“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俯瞰別人,也永遠別去考驗人性”。這說得真是太好了!我相信人世間的美好,但不能否認人丑陋的一面。僅需短短七天,性格陽光的大學生就能化身為殘忍的施暴者。不可否認,暴力離我們如此之近,一不小心,黑暗勢力就會傾盆而出。我不做過多的思考,只能慶幸我們暫時不會生活在那種艱難的處境中。如果真到了那一刻,就只能自認倒霉。畢竟,人生總是充滿了無力感。我們大多是平凡又平庸的一員,天才寥寥可數。我們都會羨慕天才,因為的過人之處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企及。可是如果有一道“你一輩子平庸卻無大災大難,你是天才卻一生波折不斷”這樣的選擇題擺在你面前,你又會作出怎樣的選擇?
可以說,圖靈改變了歷史,但歷史同樣在圖靈身上刻下深深的烙印。圖靈被譽為“計算機科學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歷史學家認為,他讓二戰提早了兩年結束,至少拯救了1400萬人的生命。可是因為他的同性戀傾向,當初這在英國仍被認為是刑事犯罪,他被迫進行化學閹割,最后選擇自殺身亡。一代天才就此隕落,終年41歲。
在“長生不老是不是一件好事”中,蔡康永老師同樣投了反對票。他舉了一個例子。那個例子是別人訪問《教父》的導演,如果他能任意到達過去和未來,他最想干什么。導演回答道“他想要知道古今中外所有的知識”,之后他又說了,“他恐怕自己會承受不了”。托爾斯泰也說過類似的話,天才因為比別人聰明,所以會比別人承受更多的苦難。這簡直就是圖靈坎坷命途的真實寫照。
所幸,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2013年追授特赦,為圖靈正名了。現在因為《模仿游戲》的誠意之作,圖靈也為更多人所知。
而上面提到的選擇題,我也隨著影片的落幕,找到了答案。圖靈因為同性戀不被別人理解,因為設計世上之前從未有過的計算機遭到懷疑,還在拼盡全力解密的過程中被人懷疑是間諜,但他依然堅持自我,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被外界任何事物打亂自己的節奏。最后,他成功了,世人無不被他的杰作所折服。人生在世,最難的就是被人理解,生來孤獨本是常態,被理解怎樣,不被理解又怎樣,有偏見怎樣,沒有偏見又怎樣,變成別人眼里最好的自己遠不如努力變成心里最真實的自己。
每個人對孤獨和庸俗都有不同的理解,孤獨也好,庸俗也罷,關鍵是自己珍視自己的選擇,能承受得了選擇后的沉沒成本,要么孤獨地堅持著自己,不求理解,但求心安;要么庸俗地改變自己,不求文藝清高,但求踏實平淡。
那么,你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