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解光圈的時候說過,光圈值的大小會影響景深。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而光圈越小則景深越大。所以當你使用小光圈大景深來拍攝時,畫面中的內容都是清晰的。而當你使用大光圈小景深來拍攝時,只有畫面中的主體才是清晰的。下面這張圖可以形象的展示光圈和景深的關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景深?
景深是指相機對焦點前后相對清晰的成像范圍。在這范圍內的影響都是清晰的。
景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決定了畫面內哪些內容是清晰的。攝影中,自然要使主體內容清晰,因此就需要確保主體都在景深的范圍內。只有在特殊的創作意圖下,主體在景深外才是被允許的。
在風光攝影中,所拍攝的幾乎都是非常大的場景,畫面中的縱深甚至能夠達到好幾公里的范圍,因此,就需要確保畫面中的景深足夠大,能將所有的內容都容納在景深范圍內,使所有的內容都保持清晰。所以在風光攝影中,攝影師通常會使用小光圈拍攝,諸如F11,F16。
而與風光攝影相反,在人像攝影中攝影師們通常會使用非常大的光圈,諸如F1.8甚至F1.4來拍攝模特,以營造一個非常淺的景深,讓模特在景深范圍內,而背景在景深之外,達到將背景虛化的效果。背景虛化的作用能夠讓畫面背景簡潔,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模特身上,減少雜亂的背景對視線的干擾。
景深的作用
攝影其實是做減法的藝術。將一些不需要的內容溢出畫面構圖之外,將不希望讓觀眾看到的內容置于景深之外把它虛化,從而能夠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畫面的主體部分,避免觀眾的視線被不必要的內容所干擾。因此,雖然風光攝影通常需要較大的景深,但是拍攝時需要選擇好合適的場景、位置、角度來實現更好的構圖。而人像攝影,可以使用大光圈將一些雜亂的背景虛化。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介于風光和人像之外的場景,營造不同的景深也能拍出完全不同的作品。有的場景適合使用淺景深拍特寫,而換個角度也許就很適合使用大景深拍攝整個場景。攝影是主觀的,建立在豐富的經驗之上,所以需要多拍攝,多嘗試。
使用淺景深拍攝的燈泡,此時將其他的燈泡置于景深之外,因此就被虛化了,形成了漂亮的光斑,整體畫面很漂亮。而是用小光圈大景深拍攝,未必能夠營造這種氣氛。
并非一味的使用淺景深或者大景深就是合適的。這張照片使用了中等大小的光圈營造了適度的景深。在這種情況下,前景的花朵仍然很突出,一下子就能抓住人的眼球,而背景的山坡則被虛化,但讓然能夠看出大致輪廓,因此仍然是一幅漂亮的照片。
所以,正因為不同的景深能夠營造不同的照片,所以鏡頭才擁有可調節的光圈,而不是固定的大光圈或者小光圈,讓我們直接省事的拍出千篇一律的照片。
決定景深的因素
光圈的大小是影響景深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卻并不是唯一的一個因素。另外影響景深的因素就是相機距離主體的距離,和鏡頭的焦距。
當相機距離主體越近,景深越淺,而相機距離主體越遠,景深越大。所以,當你因為光圈的限制,無法再加強虛化的時候,嘗試縮短相機與被攝主體的距離,這樣能夠縮減景深,增強背景虛化的程度,使主體更突出。
當對焦于同一個位置的時候,焦距越長的鏡頭景深越淺。這也正是為什么35mm F1.4的鏡頭未必有85 F1.8的鏡頭背景虛化足。同時,也正是如此,風光攝影需要使用廣角鏡頭,除了視角更廣外,景深也更大。
使用微距鏡頭,靠近花朵拍攝,即使使用非常小的光圈,景深也還是非常的淺,仍然能夠將花朵從背景中突出。因為非常近的拍攝距離使景深保持在非常淺的程度。
所以,影響景深的并不僅僅只有光圈這一個因素,還有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另外,擴大主體與背景的距離,也能夠使得背景的虛化更加強烈。
最近對焦距離
雖然說越靠近主體,虛化越強烈,這么看來,即使沒有大光圈定焦鏡頭也能獲得很好的虛化。但是這么做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受制于鏡頭的光學上的物理限制,每一款鏡頭都有自身固有的最近對焦距離的限制,即使同樣焦距的鏡頭,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鏡頭因內部鏡片光路的設計不同,最近對焦距離也是不一樣的。
定焦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是固定的,而變焦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是浮動的,在不同的焦距時都具有不同的最近對焦距離。
以適馬35 1.4 ART這支鏡頭為例,官方給出的這支鏡頭的對焦距離是30厘米,因此主體和相機之間的距離小于30厘米的話就無法對焦上。曾經有個朋友問我為什么無法對焦,仔細詢問了之后才知道,原來他使用一支28-70的鏡頭拍攝飾品,結果因為對焦距離太近卻沒法對焦上。
那么最近對焦距離從哪里開始算?
第一反應很可能認為是從鏡頭前的第一片鏡片開始算,但其實這個最近對焦距離指的是焦平面到主體的距離。因此,也就是傳感器所在的平面到被攝主體的距離。而機身上通常都會有一個刻度,告訴你焦平面在哪。
微距鏡頭是個特例。微距鏡頭是為了拍攝細節而設計的,因此微距鏡頭可以非常緊貼著被攝物拍攝而不用擔心無法對焦。
超焦距
超焦距是個較為復雜的概念,是一個和焦距與光圈有關的對焦距離,當鏡頭以這個距離對焦時景深最大、可以從相機和對焦點之間的某處(景深前緣)起延伸到無限遠(景深后緣)。
超焦距指的是對焦距離,既不是鏡頭的焦距也不是光圈,而是當鏡頭在特定的焦距上的特定光圈的對焦距離,此時景深最大。
使用超焦距拍攝,從對焦點一半位置開始到無窮遠都在景深范圍內,因此此時的景深達到最大值。
超焦距是需要經過復雜的計算得出的。在實際拍攝中,如果需要保證畫面的景深足夠大,可以在畫面近處三分之一的位置使用足夠小的光圈,諸如F8或者F11拍攝。但是這并不能保證畫面都在景深的范圍內。
幸好,智能手機的發達,已經有很多的App能夠很方便的幫你計算超焦距。只需要你輸入正在使用的鏡頭焦距和光圈的組合,App就能幫你算出超焦距的位置,以及景深的范圍。
不過有一點我卻較為苦惱,在戶外拍攝的時候,有時候App幫我算好了超焦距。比如,提示我此時的超焦距在距離我10米的距離。但是我卻不知道前面10到底是多遠,所以這也是需要靠一點生活經驗來判斷了。
簡單的說,風光攝影師考慮景深更多,他們需要確保畫面中的內容都是清晰的。而對于人像攝影師來說,通常并不去關注景深,只要對焦在模特眼睛上,確保模特是清晰的,背景盡量虛化就足夠了。但是景深的概念仍然是需要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