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測風云
學生時代的王曉君曾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父親是丙麻中學的代課老師,母親在中學開鋪子賣早點,對于大多靠盤田種地的鄰居來說,他家的日子讓人羨慕不已。他和弟弟讀書很用功,后來曉君如愿考上中專。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父親放棄代課后和母親在街上開百貨商店,在一次進城進貨的路上,父親遭遇車貨不幸離世,母親強忍悲痛將兩兄弟供到中專畢業,然而2000年王曉君畢業時正好趕上中專生不再包分配,畢業后不僅沒有找到工作,而且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最后經確診王曉君換上了病,此病是慢性病需長期治療。接二連三的不幸使這個原本令人羨慕的家庭陷入了貧困。
因戶施策節流
2014年按照程序王曉君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這個四口之家王曉君的妻子蘇杰芹是唯一勞動力,即便除妻子外的三人都享受農村生活最低保障,日子依然過得捉襟見肘,尤其住房和就醫成了曉君家最大的負擔。2017年以來針對致貧原因通過掛鉤幫扶和因戶施策的幫扶舉措,王曉君家實施了危房改造拆除重建,享受政策補助款6萬元,自籌1萬元;簽約了家庭醫生,住院報銷比例達90%以上,解決燃眉之急的同時,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費用減免、小額貼息貸款、女兒就學減免等扶貧政策為曉君家節約了不少開支,曉君家的貧情得到逐年改善,真正體現了精準扶貧、精準幫扶。
自強不息開源
節流還要開源,在“自強誠信感黨恩”的教育引導下,很多貧困戶都轉變了“等靠要”的懶惰思想,曉君一家也堅信唯有自強自立才能盡早脫掉貧困的帽子。于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為了能兼顧照顧老人、孩子和生病的丈夫,妻子蘇杰芹在丙麻街開了一個早點鋪,之后又去了就近的昌保高速指揮點辦公室做文員,早點鋪交由婆婆打理,但考慮到婆婆年紀大吃不消,能干的蘇杰芹總是抽空回來將每天要用的蔬菜和“帽子”提前準備好。據曉君母親介紹,目前鋪子一個月除了成本和房租基本能賺2500元,加上兒媳打工每月工資3500元,他家的年人均純收入遠遠超過脫貧線,已于2018年底光榮脫貧。
脫貧后王曉君家的生活發生了質的改變:喜住新居,就醫不愁,就學無憂,生活有了保障前進的腳步自然變得輕盈。尤其曉君的母親感觸頗深,她說很慶幸能趕上這么多的扶貧好政策,總算把最苦最難的那段日子熬過去了。談及未來,曉君一家都很樂觀,堅信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日子一定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