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老媽買回幾個豆包,香甜軟糯,我邊吃邊隨口一問,“豆包多少錢了?”
“一塊錢1個。”
“啊?去年還一塊五2個呢。”
“可不,十年前還一塊錢4個呢。”
10年間豆包的價格上漲了4倍。也就是說,如果以豆包換算購買力,十年前我有100元,可以購買400個豆包,現在的100元,卻只能購買100個豆包了。100元的購買力平均每年下降15%,十年前的100元,只相當于現在的25元。哦,多么痛的領悟……
02
官方給出的通貨膨脹率不是一直號稱4%嗎?為什么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物價上漲卻遠遠超過這些呢?
因為工作的關系,我最近接觸了幾位本地的企業家。說起通貨膨脹率,他們一致認為實際的通貨膨脹率超過10%。說實話,這個數字驚到我了。
房價上漲,我是直觀感受到的,以我所在的河北地級市為例,這一年來幾乎是翻倍的上漲。但據我所知,CPI的統計是不計算房價的,只計算房租,租房子很少有人會開票交稅,因此這一塊兒的數據也嚴重偏離實際。
有個企業家給出一個計算方法,他說你可以參考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進行計算。因為這是由政府規定的雇主支付給勞動者的最低報酬標準,以保證其基本生活所需的生存性開支。這個數字對通脹的響應更為準確,可以客觀反映真實的通脹水平。
表格記錄了我所在省份近十年來最低工資標準的變化,平均每兩年到三年會進行一次調整。2016年11月剛剛調整為1650元,相比較2006年的580元,十年間平均上漲幅度為11%。
03
學習理財之后,我一直在努力和通脹做斗爭,運用各種理財工具,誓要跑贏CPI指數,不讓自己有限的資產被無聲無息的吞噬。
在實踐中,我發現在保證本金安全的情況下,想要達到10%的年化收益率都不容易。如果通脹超過10%,那我不是在做無用功嗎?等一下,我想靜靜……
我們再來梳理一下普通人常用的理財方式。
1、銀行
目前國家給出的1年期定期存款的基準利率是1.5%,一些商業銀行可以達到2%,一些地方性銀行加上存款補貼可以達到3%,銀行理財利率降到4%以下。
2、國債
3年期利率3.8%,5年期國債利率4.17%。
3、基金
貨幣基金,普通的如余額寶等利率維持在2%到3%左右,好一些的如招商財富寶等可以達到5%。
債券基金,根據眾祿研究中心給出的數據,近十年平均收益可以達到甚至超過8%。
股票、指數基金,定投是個不錯的方式,但基金良莠不齊,普通人能否選對基金,能否持續拿住,都是疑問。好的話,拿個幾年,平均收益10%至30%,拿不住割肉離場也是常事。
4、房產
大城市經歷一輪上漲,限購政策頻出,買房需要謹慎。小城市,庫存量大,增值空間存疑,更要謹慎。
5、P2P
P2P市場正在逐步走向規范化、規模化,隨之而來的是利率不斷下降,以前是超過15%的不要碰,現在是超過10%的要慎重。
6、股票
股票市場里“七賠兩平一賺”一直是個鐵律。10個炒股的人,1個賺錢,2個不虧不賺,7個虧本。普通人賺錢的幾率有,但不是那么容易,需要過硬的知識儲備和強大的心理素質。
雖然這么難,2015年因為大牛市我的理財投資收益率達到20%,2016年買了房子少了本金,依靠P2P和基金的組合還是超過10%。
這么看起來,理財和通脹的斗爭永遠存在。
這是一場做了可能輸,但不做一定會輸的戰爭。
我不想輕言放棄,親愛的小伙伴,你呢?
拓展閱讀
END
我是亭主(點擊關注),是“挺住”,不是“停住”!
85后辣媽(個人公號tingzhu1026),坐標四線城市。
白天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晚上是不停碼字的寫作者。
持續分享理財、個人管理類干貨,周一至周五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