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
美滿家庭畢竟是少數,糟糕的是大多數。
◢?
昨天在寫稿時,聽到微信一個清脆的消息提示音:
“苜苜,今天我被我爸媽嫌棄了,求安慰啊。”
“ 怎么啦 ?”
“ 說我長不大,像小孩子。”
“ 誰家爸媽都那樣 .”
“ 但今天他們說的真的讓我有點心寒吧.....”
“ 別放心上,自己調節最重要。”
“ 是啊從小就學會了自己調節,也習慣了。 ”
發給我消息的,是一個印象中活潑又樂觀,總是能帶給別人笑聲跟溫暖的姑娘。
過了一會兒,她以第一人稱發來一長段敘述與自白:
——“長不大”的葉子
“今天,不知道是怎么了,爸媽兩個人都在說:“葉子,你要有創新,要長大,不然怎么嫁人啊!”葉子放空狀態的聽著,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腦子里回想著的,是自己從小到大,任何事、物一旦面臨選擇,永遠都是在猶豫,從來都沒有獨自做過一次決定,除了妥協,就是服從。從而養成了自己性格中的猶豫不決和畏畏縮縮,生怕做錯什么事。
每次葉子媽都拿葉子跟姐姐比,葉子從小聽到大的就是你看你姐姐怎么怎么樣。葉子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沒有什么大風大浪,平平淡淡的過著自己的日子,既沒驚喜,也沒驚嚇。到了葉子十九歲,葉子媽再一次對葉今后的生活做出了干預,幫她選擇了一份看起來簡單,其實很難的工作——幼師,葉子為了這個工作背井離鄉三年,獨自闖蕩了三年。在這三年里葉子學會了很多,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摸索,也習慣了獨來獨往,嘗到過被出賣,被孤立的滋味,卻還要假裝堅強,藏起自己的軟弱。
時間飛逝,到了第四年。回到了老家,離爸媽近了,卻失掉了自由。每天一成不變地生活著,有時感覺自己就跟一個提線木偶似的,無思想,無意識。好不容易,適應了新環境,新節奏,就又開始了,周而復始的被催著考試,被一篇篇的大道理洗腦。而現在葉子爸媽說他們后悔了,當初就不應該選幼師,其實葉子的內心早已悔不當初,只是不能說,不敢說,為了爸媽的面子,葉子早已不知道,能讓自己開心快樂的還有什么,也許只剩那放肆的兩年的回憶吧,盡管越來越模糊,但那也是葉子寶貴的財富。多希望葉子能自己選擇,不被他人左右......”
讀完這一段鼓足勇氣的心聲,我怔住了。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措辭去回復去安慰,一直記得我們剛認識的時候,是一個極熱情,自來熟,對陌生關系毫無防備,一門心思對別人好的她。原來,每一個外表熾熱下印照出的,都是孤獨患者。也許,葉子需要的就是這一份傾聽吧。
多乖的一個孩子,多壓迫的一個例子。最可怕的事情往往都是以愛之名做的。如果擱到以前,我一定會義憤填膺地揭竿而起,是啊,被安排的人生,有多扭曲跟厭惡;失掉自由的生活,有多難捱跟沮喪。這都是我所不能夠接受的。但是處在當下的角度跟年紀,反而不再想去批判什么,想跟大家討論及分解的,是怎么理性地處理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痛楚跟幸福。
無獨有偶,在構思這篇文章時,今天又看到了小伙伴小M發出來的一段義正言辭:
【致朋友圈家長書】
結婚,往大了說是兩個家庭的事,往小了說是我自己的事。
一個24歲的姑娘,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賺養得起自己的錢,自己給自己開心快樂,在你們看來就那么失敗嗎?非得想各種辦法找個有錢人,找個老實人嫁出去?
我的原則我一早就給我媽說的很清楚了,不排斥相親,也只接受近親介紹的相親。但是在未告知我相關事宜,未經過我同意,就把電話給對方,且在我毫無準備的時候讓對方給我直接致電,這行為簡直卑鄙無恥!接到電話的那一刻我除了知道對方是個男的之外,一無所知?是不是我的擇偶條件也不重要,你們覺得家庭合適我就可以嫁?
我不是你們以為的那種聽話的孩子,我有自己的個性和原則,在不觸犯我個人原則的前提下我可以充分尊重長輩,接受你們的提議,但是做的太過的話,長輩也不過只是另一個個體,我必須言辭激烈的進行反駁。現在已經不是古代了,先學會如何尊重晚輩,再進行你們所謂的“操心”吧。不要哪天逼我更換所有社交方式遠離這個家。
看到這段特別正式的告知書,大概也能知曉她經歷了什么,才會被逼到有這樣的舉動。這兩個自己身邊普普通通的姑娘,一個柔和內斂,一個剛烈倔強。用自己不同的表達方式,訴說著正在經歷的,被忽略被嘮叨被橫加,甚至被不尊重的,水生火熱的家庭關系。
處在叛逆期的時候,跟父母的關系也一度瀕臨警戒線,你有你的小心思,他們有他們的大計劃,互相不理解,也找不到可以溝通的最佳姿勢。
要考重點大學,要早點結婚,生小孩,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好像永遠都在被這樣的觀念綁架著。以前也寫過這個糾結點的論述?當我們言說愛情與婚姻丨我想它可能并不存在( 為什么長輩們不理解的我們這種婚姻觀會產生,戳藍字可跳轉閱讀回顧)。拋開幾代人不同的成長環境下的背景,這是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想說不結婚,妨礙了誰?
不同階層的父母,都能找到他們“獨特”的方式,來傷害自己的孩子。他們都想從孩子身上索取那些原本應該由他們自己去獲取的東西。以及,他們都把自己想要的東西,強加到了孩子身上——我想要的,你一定也想要。一個還沒有成年的孩子,哪里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大多數也就遵從了。或許就在這種標準中,忍著委屈,稀里糊涂過一輩子了。
一部分人會在擁有了自主能力的時候,選擇逃脫,逃避。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來到這世上,都是完整的溯源,都需要自己為自己負責。實現自我價值這個看似通俗的口號,卻是有勇氣的人才會披荊斬棘般實踐。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因此就對我們的人生具有決定權和控制權,這樣的邏輯,合理嗎?
長輩們口口聲聲的為你好,也不過是在世俗眼光強加下的產物,看清楚了本質,就不要再爭執,改變了看待事情的角度,和回應的方式。心平氣和地講著道理,繼續過著自己喜歡的人生吧。
我那么努力,從來不是為了在別人的標準里贏得什么,照料好我自己,獲得更多的自由,而不是成為什么人生贏家。喜歡《無聲告白》里的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前兩天看一檔節目,本以為是綜藝搞笑,卻被當中走心的采訪和末尾的片花戳中了淚點。
每個孩子都曾今問過父母,“ 我是從哪來的?”
有個女孩說,“我爸媽告訴我,我是他們逛街的時候,花兩塊錢買來的。”
24歲的她,至今不敢,走進街邊的兩元店。
一個男孩兒說, “我爸告訴我,我是他和我媽玩泥巴捏出來的。 ”
26歲的他,每次洗澡,都害怕自己會化掉。
還有個姑娘說,“我媽跟我說,我是從人販子那兒買來的,我的親生父母在貴州山里 ”
于是她在13歲離家出走,被警方發現并送回。
短片末尾,一幕黑底白字的屏:請父母們慎重回答,別給孩子留下一生的陰影。也表達出節目制作組對于原生家庭不負責任的控訴。
“媽,下次搬家了,記得告訴我一下。”
很多沒有安全感的歸根結底,不都是這樣讓人心疼的來源嗎?
不一定要在已經爛透的家庭里尋求改變,希望已經爛透的父母理解你呀。
◢?
對原生家庭關系中陰暗面深刻影響最赤裸地批判,莫過于這部世界上最喪的動畫片:馬男波杰克。
馬男的爸爸是一個失敗的小說家,他在父親節那天時做了個心形賀卡,爸爸卻勃然大怒,說賀卡像青豆一樣難看,斥責他一定是偷懶了。
有一次,他偷偷抽了一根煙,被媽媽發現。但媽媽說,她罵他并不是因為他抽煙。她說,“我罵你是因為你還活著。”
波杰克的媽媽告訴他:“我知道你想要幸福快樂,但你不會的。你繼承了我和你爸爸內心的丑惡。你生來就支離破碎,這是你天生的。現在,你可以用工作、書、電影、你的小女朋友來充實人生,但你依舊不會完整。你是馬男波杰克,你無藥可救。”
在助理戴安極度失落的時候,波杰克遞給她一封信。信里說:“一個也有著很爛的父母的人說過:家就是個臭水坑,在有機會的時候,走出這個水坑才是正確的。”
最深刻的孤獨,也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去年看這部片的時候,幾乎每一集都欲罷不能地頹喪感,特愛。對我而言,這樣的真相,才可以治愈,才可以向前。“我知道我沒有什么好依靠,我只能靠自己。”
你看,生活還是會繼續,我們生來就是強大的。
如果不想要把這不長不短的一整個人生,都交托在別人鋪設的道路上,只有去主動嘗試獲取新的經歷,歷練自我修復力;才能克服原生家庭的不幸,成為健康、快樂、有成就的成年人呀!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