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的友誼中,絕交是很常見的。普通人的絕交,無非是因為兩人起了沖突,就這樣鬧掰了。小人的友誼更是不牢靠,兩人僅僅是因為利益在一起當“朋友”,說不定幾天就會遭到另一個人的背叛。那么,君子之交中的“正確絕交”,是什么樣的呢?
有因必有果,朋友的絕交也肯定也是原因的。
在管寧與華歆的“割席斷交”中,兩人因為志向的不同,所以各奔東西,就此別過。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同在一條席子上讀書,只見外面突然路過一輛很繁華的馬車,坐著一位達官貴人。起初,華歆只是站在窗邊,遠遠地望著著瞬間變繁華的街道,最后華歆無心讀書,就跟著人群遠去。待華歆回來后,管寧一刀把他們所做的席子割開,說“子非吾友也”。兩人共同前往的目標不同了,也沒有什么共同語言了,再做對方的朋友也沒有了什么價值,所以,就此別過,你去繼續朝向你的目標,我去完成我的志向。
這是君子絕交的動因,志不同道不合了。本來君子之友誼就是因為有相同的志向所以才湊到一起的,向自己遠大的志向一起前行。可華歆和管寧的志向卻不同了,一個是想平天下,當官(儒家),另一個是不想入世(道家),兩人自然會分開。
在一段友誼中,如果感到兩人的志向不同,是時候分開了的話,我認為應該委婉的說出,而不是像管寧一樣直接了當。
畢竟我們還只是普通人,如果如此直接的說出,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適,就會有沖突。所以,只好讓敏感的一方注意到兩人之間關系的變化,做出委婉的行動。
時間能解決一切。也許兩人的關系會出現問題,如果問題貝解決了,那么就不需要絕交。同樣的,時間也能解決,兩人想要絕交但又不想說出的情況,時間會讓關系慢慢的就變“沒”了。
在絕交后,普通人的絕交就會大吵一架,然后在接下的日子里互相仇恨對方。昔日的朋友就變成了現在的仇敵。
管寧和華歆則是很平靜的就散了,沒有彼此之間的情緒,只因為他們知道,兩人做不成朋友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他們在絕交后,華歆還多次向朝廷推薦管寧,這難道不是絕交的“最高境界”嗎?雖然兩人已絕交,可關系卻沒有變僵,還是會有彼此之間的聯系。
但普通人的友誼呢?我認為,普通友誼的絕交后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會與對方有很深的矛盾,這些矛盾也許是誤會,又或者是心結。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友誼自然消亡。自然消亡不會引起兩人的矛盾,不理對方,兩人之間的關系就慢慢的淡了,也就會散了。
友誼的絕交,是不幸的,同時,也是為了對方未來的發展而絕交的,既然我給予不到你要的幫助,那我對你也沒有任何價值,朋友,就此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