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論,金庸可指摘處甚多,大多以為文學上頗有不足。然而近日我讀有關波斯之書,發現大凡談及《治國策》或《魯拜集》之處,幾乎必引金庸《倚天屠龍記》中謝遜述說波斯故實一段,遂找出來重新讀。一讀之下,仍舊愛不釋卷,不覺仔細一路讀了下去。掩卷贊嘆,也不由得思索,金庸妙處究竟在哪里,竟得如此吸引人心?
我以為,金庸的才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才華,其實乃是編劇才華。他對于文字的掌控力雖然一般,但對于營造氣氛,勾畫場景,制造懸念等方面,確實是一流才華。描寫不多,但常有點睛之筆。情節高潮環環相扣,在讀者當倦時下重筆,讀者精神振奮處下冗筆,節奏控制深得人心,是第一流編劇的才華。就這點來說,梁羽生臥龍生等輩差之遠了。梁羽生文人氣重,常讀得人倦意沉沉,臥龍生追求奇詭卻常落俗談,節奏掌控都不如金庸太遠。這等才華唯有古龍相近,因此金古常常齊名并稱,也是有道理的。
文人小說,經常自賞有余,卻不足以誘人。在細節處自己寫得涕泗橫流,讀者往往茫然失措。金庸沒這等孤芳自賞的毛病,行止有度,這種對節奏的控制,無疑掩蓋了太多在語言上的才華不足。
可以說,金庸的理想讀者不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文學讀者,而是一名電影觀眾。這個觀眾隨時會沉沉睡去,于是要靠著各種強心針來反復喚醒。金庸落筆是打強心針的高手,他的故事展開靠的不是情節和邏輯的延展,而是各種情節重心的堆積,就這點來說,金庸的核心才華得到了全面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