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宋太宗趙光義是一個不幸的父親,他好不容易當上皇帝,除掉了弟弟趙廷美、侄子趙德昭和張德芳,把皇位限定在自己一家,但是他的兒子卻出了問題:大兒子趙元佐因為叔叔趙廷美之死而變成了瘋子,年紀輕輕且深受太宗喜愛的次子趙元僖暴亡。趙光義為此深受打擊,但他仍然不得不考慮繼承人的問題。
冊立太子
在趙光義登基之初就有人勸他早立太子,但是當時趙光義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立誰的兒子?所以他一直對冊立太子一事很反感,大臣馮拯就因勸他立太子而被貶到嶺南。但是后來太祖的兩個兒子先后離奇身亡,趙光義的身體也越來越差,便主動將立太子一事提上議程。他問宰相寇準:“你覺得立誰為太子合適?”寇準回答:“你說立誰就立誰!”太宗說:“襄王元侃怎么樣?”寇準回答:“知子莫若父,你說誰行誰就行!”雖然寇準的回應顯得很滑頭,但趙光義也知道他干預立儲的難處,于是就決定立三子趙元侃為太子,隨后給他改名為趙恒。
皇后奪權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在萬歲殿駕崩,享年五十九歲。就在他駕崩的當天,李皇后卻準備聯(lián)合太監(jiān)王繼恩(就是國史君之前講到的太祖駕崩當晚,擅自召晉王趙光義入宮的那個太監(jiān))一起發(fā)動一場政變。李皇后曾經(jīng)生過一個兒子,可惜夭折了,而太子趙恒與她并不是很親密,所以她準備擁立那個瘋瘋癲癲的皇長子潞王趙元佐為帝,達到自己垂簾聽政的目的。除了王繼恩,她還聯(lián)絡了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知制誥胡旦等人。
力挽狂瀾
要發(fā)動這場政變,首先就要除掉忠于大行皇帝和皇太子的大臣們,于是李皇后讓王繼恩召宰相呂端入宮,在這個關鍵的節(jié)骨眼上,呂端非常敏感,他果斷地將王繼恩鎖在了閣樓里,把太后懿旨當成耳旁風。太后再次傳話過來:“宮車已宴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何如?”意思是自古以來都是立嫡立長,這是天經(jīng)地義,宰相你有什么意見嗎?呂端回答:“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今始棄天下,豈可遽違先帝之命,更有異議?”意思是先帝當年立太子,就是為了防范今天事變,難道你還有什么異議?于是呂端將王繼恩、李昌齡等人全都調走或者貶官,擁立太子趙恒。
拒不跪拜
在宰相呂端的輔助下,皇太子趙恒終于來到了太宗皇帝靈柩前,面向百官宣告即位。然而,靈柩前的他與百官之間卻隔著一道簾子,當官員全部跪下之時,只有呂端一人站著不動,他說:“隔著簾子,誰知道你是不是真太子?”于是他“請卷簾,升殿審視”,就這么大眼對小眼地瞅了半天,直到趙恒想說“你瞅啥”的時候,他才確認了此人真的是太子,“然后降價,率群臣拜呼萬歲。”
?李太后處心積慮的一場政變就這樣被宰相呂端化解,最終避免了宋朝立國之初就大權旁落,對于宋朝的長治久安來說實在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