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之城》是一部關于夢想的電影,女主角Mia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演員,男主角Sebastian的夢想是拯救爵士樂。
和Sebastian相比,Mia對夢想的執念更深,這和倆人的家庭背景不無關系。Sebastian的家人并不支持他的爵士樂理想,姐姐一出現,就是在嘲笑他的夢想,勸他對現實投降。
而Mia的家庭,則有著一個非常神奇的人物,出現在Mia和Sebastian的愛情里,出現在她每一次的試鏡里,出現在她每一個為夢想醒來的早晨,出現在她每一個夜晚奮斗結束、疲憊回家的背影里。但是,這個人物卻從頭到尾沒有現過臉。
就像是楊過的獨孤求敗,令狐沖的風清揚,蕭峰的掃地僧,這個人物,是Mia精神上的領路者,是她演技上的導師。這個從未出現而又無所不在的人,就是Mia的姑媽。
Mia的姑媽簡直就是年輕的Mia的洗腦神器。
還記得Sebastian問Mia為什么想成為演員嗎?Mia說是因為她。姑媽是Mia夢開始起飛的地方,也是Mia堅持夢想的精神動力。反過來,Mia是姑媽精神和夢想的繼承者,是這場孤獨的家庭尋夢長跑的接棒人。
成為演員這個夢想,從Mia的姑媽身上,傳承到了Mia的身上,它已經由一個人的個人理想,變成了家族的成就欲望。這種家族的欲望,像是“債務”一樣,從一代人傳承到另一代人身上,就產生了代際間的家族壓力。
Mia姑媽的種草能力,真的很值得父母學習,為什么自己家的熊孩子,想讓他在做醫生做律師做公務員,卻只會跟自己背著干?好好的日子不過,跑去瞎折騰。而Mia的姑媽,硬生生讓別人家的孩子,實現了自己夢想的未來?
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姑媽的言行,從里面找到九陰真經的密碼。
通過Mia自己的敘述,可以將姑媽的行為分成三種。
1、自身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是家長行為的延續。姑媽自己是一個演員,雖然不有名不入流,只是在一個戲劇團里跑跑演演,但是這絲毫不妨礙Mia去感受姑媽對自身事業的熱愛。
家長的行為、生活習俗、興趣愛好,都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有著自己的敏感直接,家長行為帶來的心理印刻,能讓尚未形成判斷和決斷的孩子,留下特殊的認知和情緒模型。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說的可不只是遺傳基因,正是看過了老鼠爸爸媽媽打洞。小老鼠才會有打洞的意識和技巧,看多了在樹間從容游走跳躍的人猿,才有了林間飛俠泰山。
2、自身的語言。
心理學上有一種“皮格馬利翁”效應,指教師的期望在學生身上產生符合期望的效應。你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形容孩子,用什么樣的態度來描述世界,就會收獲一個什么樣價值觀的孩子。
姑媽口中演員的世界,一定充滿了歡樂,她和Mia一起演各種經典電影,表揚孩子的表演,才會讓Mia對演藝事業更加感興趣。《美麗人生》里,爸爸用美麗的語言營造了一個在集中營里的童話,幫助身在人間地獄的孩子過濾掉黑暗,留下陽光。
用積極、正面的語言,夸大孩子的優點,縮小孩子的缺點。正是姑媽的鼓勵和肯定,才讓長大成人以后的Mia鼓起勇氣承受一次又一次尋夢路上的考驗。
3、 環境的創設。
Mia房間里的擺設、裝飾,就是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的活生生演繹啊!走進她的房間,你完全不會把房間主人誤會成其他職業的人。Mia的神奇姑媽,把她帶去家對面的戲劇團,領她參觀后臺,看各種戲服場景布置,看舞臺背后的一切。這些都是外部環境的影響。她長大以后,即便是打工當服務員維持生計,也選擇影城隔壁的咖啡館,即便埋沒在塵埃里,也沒有忘記讓自己委身于能看到夢想中的陽光的那片土壤。她選擇的室友,也是有著共同演員夢想的姑娘。可以說,她在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環境布置成一個尋夢的場景。一開始的她可能是在姑媽的引導下,接觸環境、布置環境,但是一旦這個夢想植入內心,就成為她自發的追尋這樣的環境的動力。
最后的貼心提示:
家族內部壓力是一件很微妙的東西,如果處理不當,就變成一種負面壓力,壓垮孩子,緊張家庭關系。
學習一下Mia的神奇姑媽,將夢想巧妙地植入孩子心中,而不是像唐僧一樣碎碎念,即便最后孫猴子陪伴取回了真經,也無法更改嘮叨過程中的痛苦。
歸根結底,我們不是想要一個替我們實現夢想的機器,而是一個勇于追求自己所想的快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