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2日至24日,與同窗好友從太原出發,自駕游大同三日,做一記錄,一備未來回憶曾有過的美好旅程,二或可為同好做點參考。
第一日
適逢中考,為避限號,5點離并,8點多到恒山懸空寺。
懸空寺非恒山獨有,全國至少有15座,但此為鼻祖,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北魏曾崇道教,有國師寇謙之,遺愿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上延霄客,下絕囂xiāo浮”,就是想和天上仙人親近,遠離塵囂的意思,其弟子籌資建成。
懸空寺立于絕壁之間,蔚為奇觀。下有大石丹書“壯觀”,傳為李白手筆。
今存為明清建筑,保存了金大定十八年大修后的樣子。
排隊登寺需2小時,和同伴閑聊懸空寺建筑之法。
寺承重于27根橫梁,為當地的鐵杉木浸桐油,以防腐防蟻。先于巖石上開洞,洞中留楔子,把橫梁打入,如膨脹螺栓般塞緊,入深3米,外露1米,即牢固。樓閣下有立木長十幾米,不及碗口粗,僅為調節樓閣的水平,不起主要的承重作用。
雖然文獻是這樣說,但具體的實施仍然難以想象。
最高處為三教殿,中間釋迦,兩旁老子、孔子,塑像拙劣。
南朝齊梁時陶弘景提出“三教合一”,中國的三教合一大致在宋元時期完成,嵩山少林寺有明代《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
登寺因人多,單向蛇行,并不覺險,大概是現代社會給的安全感。
飛鳥往來,駐足于檐下懸鈴,古人詩云:“蜃shèn樓疑海上,鳥道沒云中”。
午餐在渾源縣城吃小媳婦涼粉,同學老王戶外經驗豐富,車載便攜桌椅,坐于渾源州署(東方甄選董宇輝帶貨處)對面,披襟當風,品涼粉之嫩滑,蠶豆之酥脆,快事也。
下午赴應縣木塔。是日端午,免票,應縣大氣。
木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2011年實測為65.838米,是世界上最高和中國最古老的木塔,塔為全木構,為海內唯一孤例。
初至木塔,先聞麻燕飛鳴,成群盤繞于塔檐,據說此燕落地難起,故一直盤旋于空中。
塔八角形,為明五暗四的結構,有樓梯可登頂,但因塔已斜,不讓游客登塔,僅容從一層穿塔而過,一層釋迦坐像,高11米,胡子和眉毛是綠色的,據說是契丹族游牧民族喜歡綠色(哈哈哈,存疑)。
斗拱有54種之多(梁思成文中為35種),堪稱斗拱博物館。
最高處匾額為明永樂帝書“峻極神工”。
應縣木塔是建筑的奇跡,近千年,大震不倒,雷電不焚,戰火不毀。民國十五年,馮閻大戰中被炮轟二百余彈,解放戰爭又中炮彈12枚,終究無恙。民國二十年,鄉紳將各層有承重功能的灰墻及其內斜戧qiàng拆除,改裝格子門,是如今傾斜的罪魁。
現今木塔的維修成一大難題,方案有二:一是落架大修,木塔結構復雜,怕修不好,責任太大。二是在別處復建一座,沒錢,且畢竟是假的。
1933年,建筑學家梁思成來測繪木塔,在給林徽因的信中寫道:“今天正式去拜見佛宮寺塔,絕對的overwhelming(壓倒性的、無法抗拒的),好到令人叫絕,半天喘不出一口氣來。這塔真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師,不知名的匠人。"
梁思成曾與其助手登塔剎測量,仰觀木塔,不禁神往。
木塔近處有凈土寺,步行可至。
凈土寺大雄寶殿有金代藻井存留,為天宮樓閣樣式。
另有兩破損石獅放在大殿一角,寺中老僧說,梁思成兒子曾來找這對遼代石獅,他雇人從垃圾堆中挖出,可惜已破損。
有說法為:梁思成說應縣木塔、凈土寺藻井、遼代石獅是“應縣三寶”,查無實據,大抵是魯迅說了,我沒說過。
夜宿懷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