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說于2005年首次出版,成為一部備受贊譽的文學作品,吸引了廣泛的讀者群。
故事背景設定在納粹德國時期,主要時間跨越了1939年至1943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這個時期,德國處于希特勒統治下,整個國家沉浸在納粹意識形態的陰影之下。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引發了二戰的爆發。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權通過侵略和迫害擴大了其統治范圍,將整個歐洲帶入了動蕩和戰亂之中。這個時期的德國社會充斥著對異己的歧視、對猶太人的迫害,以及對文化自由的打壓。納粹政權通過宣傳和鎮壓手段,對社會進行極端的控制,形成了一種極權主義的社會結構。小說中所描述的街道和社會環境受到了二戰時期的沖擊,在這個背景下,人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底線也受到了嚴重的考驗,德國社會在希特勒統治下逐漸淪為一個充滿恐懼和艱難的世界,人們在這個時期的選擇和抉擇成為了小說中一個重要的主題。
《偷書賊》深刻展現了一群令人難以忘懷的主要人物,每個角色都在戰爭的陰云下經歷著不同的命運和成長。偷書賊女孩兒莉澤爾以她的聰明和對知識的渴望為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位堅韌而善良的小孩小偷,通過偷取書籍尋找生命中的力量和慰藉。她的行為不僅表達了對文字的獨特敬畏,更是在困苦中追求美好的一種體現。偷書賊的小伙伴魯迪的性格和成長軌跡貫穿全書,讀者看著他從天真的男孩成長為面對戰爭、邪惡的成熟的美好青年,他的成長過程充滿波折和挑戰,與莉澤爾之間的友誼和糾葛讓整個故事更加豐富和引人入勝,那個最后才能得到的麗澤爾的吻連死神都為之惋惜。
莉澤爾的爸爸,漢斯,是一個普通的油漆匠,更是一位獨特而慈愛的父親。漢斯的善良和對人性的信仰是整本書的支撐,支撐著他的家庭和他的信仰,盡管充滿危險,但是為了信仰、情誼,他充滿責任感、溫暖。他與手風琴的關系,某種程度上代表人和人之間最最真誠、善良、樸實、美好的關系,不論種族、膚色,只是戰爭或者說政治強行割裂了他與他人之間的的紐帶,漢斯所做的一切象征著在戰爭中尋找和諧與美好的人們,他們很努力的找到了片刻美好,而他們的痛苦更大,但是尋找美好的腳步不曾停止。與漢斯這個家庭交織在一起的是一個被收留的猶太人馬克斯·范德堡,一個十幾歲時血氣方剛的年輕猶太人,但也是在某個時刻起再也不能自由見到陽光的隱藏人、再也沒有尊嚴的游街人,但是漢斯一家、莉澤爾平等地給了他尊嚴、愛和友誼,在慘絕人寰的社會環境下,人與人之間還是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人性的光輝一面在任何時刻都不曾被澆滅,他們總是在任何一個可能的角落悄悄燃起。
然后,這本書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以死神的視角敘述整個故事。死神如同一個無處不在的觀察者,透過他的眼睛,讀者深切感知到當時人性的無情、殘酷,但死神也在角落看到了這個美好的一面,而他又怎么能不描述莉澤爾、漢斯、馬克斯、魯迪、鎮長夫人在戰爭環境下帶來的美好呢。這本書中死神的存在并非只是對死亡的象征,更是對生命的贊美和對美好的渴望。他的溫情和對當時人性滅絕的震撼交織在莉澤爾、魯迪、漢斯以及收留的猶太人的故事之間,為整個敘事注入了一股別樣的情感。通過死神的獨特敘述,整個故事更加豐富而引人入勝。死神的存在提醒著讀者,在戰亂和苦難中,人性的光輝依然存在。這樣的敘事手法讓人回顧歷史,更讓人對生命和人性有了更為深刻的思考。《偷書賊》以其獨特的結構和深刻的描寫,成為一部引人深思的文學之作,讓人對歷史和人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最后,文字和書本的角色在《偷書賊》中不僅是故事的推動者,更是人物們心靈的寄托和社會中的一縷光明。小偷女孩莉澤爾通過偷書,將文字帶入她的生活,成為她堅持的力量。這些被偷來的書籍不僅為她提供了知識的源泉,更是她在壓抑和黑暗中尋找希望的途徑。文字成為她心靈的明燈,讓她在逆境中保持著對美好的信仰,讓她認識了性格多面的鎮長夫人、讓她認識到她十幾歲生活所不能理解到的壓抑、艱苦的德國社會,讓她在不安定的環境下依舊保持著某種純真美好。而文字對于馬克思來說更是一種精神的支撐。在緊張和被歧視的環境中,書籍成為他保持尊嚴和希望的力量,在灰暗冰冷的地下室,文字為他帶來了知識和溫暖,更讓他表達了對莉澤爾的感激和愛意,或許一切或許都在那本《采字人》中了吧,那真是一個美好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