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從外面回到所住小區的院子,耳畔傳來一陣熟悉的旋律。那是幾個懷舊的老人在用手機播放一首老歌《洪湖水,浪打浪》——一首我兒時耳熟能詳的歌曲?!昂楹?,長呀么長又長,太陽一出閃呀么閃金光……”歌聲悠揚,仿佛穿越了半個世紀的時光,將我帶回了那個純真的年代 。
記得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我還是個穿開襠褲的懵懂頑童。每天下午黃昏時分,我們老家的山坡上,都會響起公社按時播放的高音喇叭。放過好多好聽的歌聲,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首《洪湖水,浪打浪》。那悠揚高吭的女高音,迎著晚霞,唱響了這首充滿革命激情的歌曲。
那是我平生聽到的第一首十分好聽的歌曲,也是飄過半個世紀,仍十分喜愛的歌聲。長大后,我才知道,那是電影《洪湖赤衛隊》的主題歌,唱這首歌的歌手叫王玉珍。只可惜我沒看過這部電影。
感人的歌聲留給人的記憶是久遠的。一首激動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聽過,那時的情景就會深深地留在記憶里。環境、天氣、人物、色彩,甚至連聽歌時的感觸,都會烙印在記憶的深處,像兒時見過記憶深刻的有聲電影一樣。只要在什么時候再聽到那種歌聲,那聲音便如影片般一幕幕放映起來。《洪湖水,浪打浪》是對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時代、新生活的贊歌,也抒發著對家鄉的無限熱愛。除了這首歌之外,電影《紅牡丹》的插曲《牡丹之歌》,還有《送戰友》《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也是我非常喜愛的男高音歌曲。也讓我們那代人記住了蔣大為這個響亮的名字。還有《邊疆的泉水清又純》《沂蒙山小調》《牧羊曲》等,都是我從小到大十分喜愛的歌曲?!?
我以無限戀念的心情,沉入到對往事的回憶中,耳邊仿佛又響起那些經典難忘的歌聲。
我小時候,在故鄉的寺灣小學上學,遇到第一個音樂老師是出身于部隊文工團的區云西老師。 他婉轉嘹亮的歌聲,對我以后熱愛音樂和唱歌起了很大的影響。他教過我們好多好聽的歌曲,有愛國主義題材的如《祖國祖國我愛你》《不屈的山、憤怒的河》《我的祖國》等,也有經典兒歌《賣報歌》《長大當個好社員》《五愛歌》。還有做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更是被最莊嚴最普遍地歌唱的。
1987年,淇河大橋竣工,全鄉召開竣工慶祝大會,在淇河邊設立露天會場,西邊是東營村莊,東邊是流水湯湯的淇河,隔河是尚臺,南邊是隱隱約約的丹江河和河對岸的鵓鴣峪。大橋的建成,溝通了淇河兩岸,成了連通寺灣至淅川縣城的又一條康莊大道。大會開始之前,我們中小學生伙同群眾,一齊高聲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就在那樣不平凡的時刻,在那個值得紀念的地方,上千個高低不同的嗓子里流瀉出鏗鏘有力的旋律,匯聚成激蕩澎湃的洪流:“起來!不愿做奴隸的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寺灣小學的老教師楊理論先生登上高臺做總指揮,由于不太專業,姿勢有些滑稽、但也有節奏,有感情。隨著他雙臂的揮動,成千上萬人,一齊歌唱。歌聲悠揚,深遠,一直唱到人們的心里,彌漫整個河灘。聲浪碰到群山,群山發出回響;聲浪越過淇河,河水演出伴奏;幾番回蕩往復,一直輻散到遙遠的地方?!?
我上初中轉到荊紫關鎮中上學了,美中不足的是那里沒有專業的音樂老師。但是無論哪座學校,熱愛唱歌,必能成為一種風氣。那時我們青少年們喜歡唱紅極一時的歌星遲志強的“鐵窗之歌”系列。我的同學王云濤、還有文娛委員趙興琳、楊香娥、黑玉慧、張紅濤等都十分愛唱歌。每逢開會,唱歌必然是重頭戲,沒有歌聲的集會幾乎是沒有的。每天預備鈴聲響后都要唱歌。課余時間還要唱,而且有唱有合,互相鼓舞著唱,互相競賽著唱。簡直形成歌的海洋,歌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聯唱、輪唱,使你辨不清頭尾,摸不到邊際。那才叫盡情的歌唱哩!后來,時任校長的王鳳閣老師見我們那么喜歡唱,便邀請了荊紫關育紅小學音樂專業的陳紅波、周華偉、邢新田老師來校教歌。教會了我們《我愛雨后的天地》《祖國贊美詩》《說聊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清明掃墓歌》等一系列好歌。我們唱歌的勁頭更足了。
我上初三時,還參加了學校參加鄉里的“建國40周年國慶節歌詠合唱大賽”。當時由多才多藝的張紅濤同學指揮,有了指揮,既能使歌曲唱得整齊有力,唱得精彩,又激勵別的隊伍唱了再唱,唱得盡興。一個指揮用伸出的右手向前一指,唱一首歌的頭一個音節定定調,全隊就可以用同一種聲音唱起來。一首歌唱完,指揮者兩臂用力地一收,歌聲便戛然停止。這樣簡直把唱歌變成了一種思想、一種語言、一種號令。多人組成的團隊能被歌聲團結起來,組織起來,踏著統一的步伐前進,就像士兵聽著統一號令戰斗。
我們青少年時代的歌聲,有傳統的、也有流行的,還有軍歌、民歌。軍歌唱起來高亢、悠遠,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風采》。流行歌曲唱起來纏綿、哀怨。那多半是歌唱愛情,訴說別離,如鄧麗君、張行、韓寶儀、遲志強的歌,有的歌雖不適合我們,但我們還是毫無忌諱地唱。民歌如《沂蒙山小調》《豐收歌》《回娘家》《三十里鋪》,還有在大坪上學時,初出茅廬、高大帥氣又靦腆的王培祥老師教過我們《太湖美》《獻身革命最風流》等具有鄉土味的民歌,也是我們的最愛。中學時代快結束時, 我們又流行唱《籬笆墻的影子》《敢問路在何方》等歌聲。有時走在路上,還會聽見陌生人在唱這些歌,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聲調拖得很長很長,因此能聽得很遠。或者人已經轉過山頭望不見了,歌聲還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歌聲是情緒的渲瀉,讓人忘掉煩惱放棄憂愁;歌聲是心花的綻放,給快樂插上翅膀;歌聲是激昂的號角,卸去疲憊增添力量;歌聲更是時代的印記,溫暖歲月崢嶸的青春時光。
即使在我貧寒的小家,也是不乏歌聲的。連嚴肅古板的父親,也會哼唱些戲曲、老歌。哥、姐也都是愛唱歌的主兒。姐姐還有次校園歌詠比賽中捧回過“校園歌手”的獎狀。
四十多年前,主要是歌唱革命、歌唱領袖、歌唱生產。聽見《東方紅》這首歌,連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大救星是誰。歌聲是黑夜的亮光、雪天的炭火、大旱的甘霖。人們含著笑又含著歡喜的淚聽那些歌。我也養成了一種習慣,聽別人唱那些老歌,就會想起那苦樂交替的童年?!昂楹?,浪呀么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呀么是家鄉……”
時光荏苒,轉眼間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的小學生早已步入天命、花甲之年,但那首《洪湖水,浪打浪》卻依然在耳邊回響。它仿佛是一把鑰匙,打開了記憶的閘門,讓我重溫了那段充滿革命激情的歲月。歌聲中,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和同學們一起,在革命故事的熏陶下,心中種下了紅色的種子。那時的我們,雖然生活在新中國,但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卻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用歌聲表達對英雄的崇敬,對革命精神的傳承,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熱愛。
“共產黨的恩情比那東海深,漁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強……”歌聲再次響起,我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這首陪伴了我半個世紀的歌曲,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成為了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那個年代,雖然物質匱乏,但人們的精神卻異常富足。他們繼承革命先輩的遺志,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用汗水和智慧建設著新中國。它讓我銘記歷史,珍惜當下,憧憬未來。從飄揚半世紀歌聲中,我看到了祖國的滄桑巨變。每一首經典老歌,都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也見證著祖國的騰飛:從一窮二白到繁榮昌盛,從閉關鎖國到改革開放,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智慧書寫了波瀾壯闊的奮斗史詩。從《東方紅》到《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伴隨著祖國的成長,成為了幾代人共同的記憶。歌聲中,我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偉大力量。
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些經典歌曲將繼續傳唱下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歌聲漸行漸遠,我的思緒也回到了現實。那些經典老歌,唱一千遍,聽一萬遍,我都喜歡?,F在時代變了,而今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調,換上了新的內容。但是也許是心境的變遷,我卻大多都不太喜歡。但也不要悲觀什么,畢竟每一代人有各自不同的愛好?!?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每當看著眼前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他們充滿活力,充滿希望,正用自己的方式,譜寫著新時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