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侃幾個水滸人物

閑侃幾個水滸人物

范國強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逼上梁山第一人

很難相信逼上梁山的第一人會是原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人稱豹子頭的林沖。

梁山好漢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不得已而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的,事出皆有因,他們被逼上梁山都可以為人們所理解。最叫人想不到的是林沖,一個本來最沒有造反可能的人卻恰恰成了最堅定的造反者。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促成林沖造反的直接起因是親眼見娘子被當朝太尉高俅的干兒子高衙內調戲,他雖有滿腔憤怒但卻有所顧忌,“先自手軟了”。這時的他還是一個怕惹是非的人,抱著息事寧人和吃點虧算了的態度。但他的退一步卻使高衙內更進了一步,其結果導致事態愈演愈烈。由高俅一手導演的林沖誤撞白虎堂事件一下子將事態升了格也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一夜之間便由昔日的禁軍教頭變成了階下囚。但即使是這樣,他仍然抱著日后能平反昭雪重回東京的幻想。在刺配滄州途中,盡管兩個公差是那樣肆無忌憚的凌辱虐待和企圖暗算他,他也強忍住了。火燒草料場是他正式造反的開始,他從來沒想要殺人,但高俅們卻非要追著殺他,必讓他死而后快,連躲也躲不脫,他這才真正忍無可忍了。他上梁山本來也只是權且避難,總想有朝一日能夠回去,直到他上山一年后大概才明白在奸臣當道時回去只是奢想。他私下里派人下山接被休掉的娘子上山是思想上的真正轉折,待他知道娘子早已不甘高衙內的再次凌辱而自縊的消息,才徹底斷了最后的一絲掛念也從此更堅定了造反的信念。

按林沖的身份和性格來分析,他本來應該是最不會造反的人。他武藝高強,才有所用,年紀輕輕就擔任著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在當時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官。月有厚祿,家有賢妻,他憑什么要去造反?他性情溫和,與世無爭,平時不招誰不惹誰,遇事也是逆來順受惟求茍全,這從他不敢得罪高衙內即是證明。他不可能想到要去造反。憑著自己的一身本事和謹小慎微的處事方式,林沖本來完全可以而且可能守得住自己的飯碗,但那個社會到頭來還是容不得他,迫使他真正變成了一頭兇狠的豹子而走上了堅決反抗社會的道路。

就逼上梁山這一點來說,林沖無疑是一個典型。他是逼上梁山的“第一個”。像林沖這樣完全應該是北宋朝廷忠實護衛者的人也被逼上反抗的路了,可以想見當時的社會政治潰爛到了什么程度,由此我們不難理解何以北宋時期農民起義蜂起社會迅速衰亡的原因。

電視劇《水滸傳》在展示林沖這一典型人物性格的逐步轉變方面無疑是很成功的。如果我們承認林沖當初的性格中不失柔弱的成分,那么,是高俅們的“逼”才促使他變得逐步剛強起來,變得逐步剛硬起來。一般來講,武藝高強與性格剛強如影隨形,像武松和魯智深就屬此。但林沖卻不然,他的性格乃是因為“逼”才徹底的改變了。而這種性格一旦改變,便顯示出其獨特的個性,從他火并王倫的處理問題方式就足可見一斑。當他看到王倫不愿收留同樣無路可走來投奔梁山的晁蓋等人時,當即義正詞嚴表態:“眾豪杰休生見外之心,林沖自有分曉”,“倘若這廝今朝有半句話參差時,盡在林沖身上。”像這樣鏗鏘有力的話語,倘若擺在當年那個性格柔弱怕事的林沖身上,那是斷然說不出的。

林沖性格的發展到了梁山轉折時期的逆反表現就順理成章了,像林沖這樣對朝廷懷著不共戴天仇恨的人,他絕對不可能同意被招安。他并非是不愿意像宋江那樣去“忠”,只緣他在心底已經對那個腐敗的朝廷絕望,他當初就是那樣去“忠”著的,換來的卻是令他寒心的“逼”;但他又為時代所限制擺脫不了那眾好漢們所推崇的“義”,他沒辦法去阻止和打破宋江們希圖招安后封妻蔭子青史留名有個好的歸宿的幻想。他又一次面臨著絕路,而這一次他真正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都不見”了。

在電視劇中,梁山108位好漢中第一個離世的是林沖,他是活活因極度憂憤成疾而死的。他沒有死在征方臘的戰場上是他的慶幸,但他在梁山眾好漢中的這兩個獨占鰲頭的“第一個”,留給我們的卻只能是深深的嘆息。

高俅何以發跡

高俅系一浮浪破落戶子弟,原本叫高二,只因踢得好腳氣,被人呼做高。后來發跡,便將氣那字去了毛傍,換作立人,便成了高俅。要說高俅發跡還真不能說是他靠吹牛拍馬或用錢行賄買官得來,主要還是他有門絕技踢得一腳好。看電視劇里高俅的踢球的確是種視覺享受,那氣一似鰾膠粘在高俅身上。難怪端王一見大喜,立馬就把高俅調到身邊,因為端王自已也酷愛踢并且也算得一流。

這端王就是后來的宋徽宗,他乃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宋哲宗的御弟。水滸傳中說他是個聰明俊俏的人物,浮浪子弟門風和幫閑之事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無一般不愛。又兼琴棋書畫,儒釋道教,無所不通。踢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中國歷史上像這樣排得上號的風流倜儻皇帝據說僅只兩位,除宋徽宗以外,還有一個是南唐的李煜,就是那個高吟“春花秋月何時了,問君能有幾多愁”的皇帝。可惜這兩位的下場也驚人相似,都最終身陷囹圄成為了別人的俘虜。

高俅就是這樣發跡了,從他調到端王身邊到哲宗晏駕到徽宗即位到自己做太尉,也就沒半年之間。太尉是個何等重要的官?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長吧。高俅僅憑踢得一腳好就神速輕取了這一職位,實在叫人匪夷所思,從中我們不難揣測到北宋何以迅速衰亡的原因。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用人唯親的問題,歷史上早就有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做法,在中國這個人治有傳統的國度,皇帝對自己所喜好的人當然也可以優先使用,但總要用得恰當用得適度。高俅會踢球,不妨就讓他做“專陪”陪你踢好了。非要給他個什么官,也可以給他個總教練、踢球俱樂部主任什么的,如有領導才能提拔一下當體委主任也行。總之要與體育這一行當靠得上邊吧。偏偏趙佶就悟不出這個常理,偏偏趙佶要將這舉足輕重的國防大任交給一個只會踢的高俅。試想,一個國家的最高軍事指揮權從此便讓高俅這樣的人當球來任意踢,那這個國家還能不早早玩完么?

如果僅僅只有一個高俅還不打緊,最壞的是由此帶來的“傅馬棧”效應。“傅馬棧”乃《管子》中的一個典故,當齊桓公問廄吏“廄何事最難”時,管仲先答:“夷吾嘗為圉人矣。傅馬棧最難: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無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無所施矣。”高俅乃一“曲木”無疑,“曲木又求曲木”,在他任上,不知要繁衍和滋生多少個大大小小的高俅到各級肥缺崗位上。而當這一類高俅式人物都上上下下形成了鐵網,“直木們”還能有所施么?拿高俅本人作例,他上臺第一天的第一要務就是報復曾得罪過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逼得個正直的王進惹不起只能走躲得起這一條出路。不知北宋時的官吏任職有沒有考核程序什么的,如果有的話諒來也只能是走走形式。有了趙佶這樣的昏君也才可能出現高俅這樣的濫官。像高俅這樣的人僅憑踢得一腳好陡然就能發跡,這個國家的官吏制度說不腐敗也腐敗得可以了。

高俅只是中國封建社會無數濫官中的一個代表人物,北宋后期之所以釀成靖康大恥,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不能說不與朝廷的用人大錯有關。在“直木們無所施”的情況下,“直木們”只能去另尋出路。而在連出路也沒有了的情況下,那他們也只能走鋌而走險憤而求生這一條路了。社會的動亂正是因高俅們的濫政所造成,水滸中108位好漢就是被高俅這些個濫官給一個個逼上的梁山,這一個個被逼的經歷便構成了一個個迭宕起伏的故事。若要對這逼上梁山的原因尋根究底,這高俅就算得是個謎底。

晁蓋倘若不先死

在梁山的領導集團中,晁蓋只是一個過渡型的領袖,惟他一人被摒于36天罡72地煞之外。由于他的早死,梁山的聚義廳很快變成了忠義堂,本來是一伙嘯聚山林劫富濟貧的強盜終于全數接受招安,替朝廷去打另一幫不愿意接受招安的強盜去了。他所開創的事業終以一場悲劇而告結束。

晁蓋的出身并不貧苦,也算是本地的一名富戶。但他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交天下好漢,在江湖上素有聲名,這一點頗似宋江。本來他在家鄉日子過得也還滋潤,智取生辰綱的傳奇經歷將他一下子推向了故事的前臺,也由此改變了他的生活道路,使他由大宋治下的一名保正陡然一變而成為了梁山的山大王。

晁蓋是一個性格并不復雜的人物,他誠實敦厚,最重義氣,且胸無城府。如果按宋江上梁山時間的先后將他的心境劃分為前期和后期兩個階段的話,他前期和后期的心境可謂差別極大。前期他雖然先有官府追捕之險后有不被王倫收留之窘,但總的來說心情還是愉快的。尤其在被林沖火并了王倫擁戴他為梁山寨主以后,可以想見這段時間是他最為愜意的時期。但后期就不同了,宋江的上山使他的形象驟然失色,使他的地位也岌岌可危。宋江的威望、才干和功勞很快便壓倒并超過了他。盡管這并未影響到他們之間的位置座次和朋友義氣,但他作為名義上的第一把手卻總感到不那么自在。尤其是宋江時時在他面前顯露出希望朝廷招安的想法以后,他從心底里雖然極端反感但又不好撕破臉皮公開反對,況且他也一時提不出事關梁山前途更好的主張和辦法來。他的心情就這樣長期處于一種壓抑和郁悶狀態,他執意要親自領兵下山打曾頭市之舉倘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可以理解為是希望將這種壓抑和郁悶的心情通過戰場廝殺而得到一點釋放。只可惜他出師未捷身先死,使他藏在心底的許多想法終成為了難解之謎。

不妨設想一下,晁蓋倘若不先死,梁山的前途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呢?

答案之一:晁蓋倘若不先死,他與宋江的矛盾極有可能會漸漸公開和白熱化。雖然好漢們篤信“江湖義氣第一樁”,但江湖義氣在大是大非實在不能調和面前終究也是會讓位的,晁蓋與宋江的原則分歧事實上已在晁蓋的臨終遺囑中初現端倪。一個將死之人明知所說的話已不能左右生者卻偏要留給生者一個難題,這不是明擺著對宋江的不信任么?按一般座次學常理和晁宋之間的關系,晁蓋不在了其寨主的位置理當由第二把手宋江遞補,可是晁蓋偏偏在臨閉眼關頭就不說這最要緊的話。由此我們完全可以順著晁蓋的思路推斷,倘若晁蓋不死,他遲早會忍無可忍公開站出來反對宋江的接受招安政策的。況且肯定會堅定地站在他這一邊的還有林沖魯智深劉唐武松阮氏三雄這一大撥武藝高強的好漢,就連和宋江最為親近的黑旋風李逵在這個問題上也不一定會站在宋江這一邊。梁山上會不會由此發生內訌還真難說。按現在的話來詮釋,這是屬于“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斗爭”。既然今人為這場斗爭可以同志之間反目成仇斗得個你死我活,梁山好漢憑什么兄弟之間就不會一言不合而反戈相向?他們的思想覺悟就一定會比現在的人高么?

答案之二:晁蓋倘若不先死,而且仍然穩穩把握著梁山領導權并堅持原則主見的話,梁山的歷史說不定會改寫。晁蓋雖然提不出什么山寨的施政綱領,但他衷心推崇的是聚義,形象說來就是眾好漢聚義在一起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圍攏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這是頗為天罡地煞中的一大幫子好漢們醉心和傾心的。要晁蓋劫富濟貧可以,但真要他去與宋天子爭什么江山,我想他沒有這么個志向,這一點他與宋江完全一致。當然他也反對宋江的主張接受朝廷招安,去受高俅蔡京們那鳥氣圖那光宗耀祖的虛名。倘若他掌握好限度不過份與朝廷公開作對,自顧不瑕風雨飄搖的朝廷也將梁山沒有辦法。如果梁山內部不發生變故,梁山好漢們最終的結局可能都會在梁山上終老天年。毫無疑問,這個結局是梁山好漢們最希望看到的結局。當然梁山不會是真空,梁山好漢們也極有可能由于此后民族矛盾的日趨激化而走上自發抗金的行列。但不管怎樣,也絕不會是現實中的受招安征方臘落得個兩敗俱亡的悲慘結果。

晁蓋倘若不先死,梁山上究竟會演繹出些什么故事實未可知。也可能轟轟烈烈,也可能平平淡淡。但晁蓋畢竟還是死了,晁蓋的過早去世使宋江的接受招安成了千真萬確的事實。盡管梁山眾好漢們明知招安后的命運兇多吉少,但他們也只能聽天由命無可奈何。他們不會想到要去造宋江大哥的反,而宋江確實對他們也是出于一片好心。這是梁山的悲劇,也是宋江的悲劇。晁蓋倘若地下英靈有知,真不知作何感想?

誰在掣肘青面獸

楊志賣刀一怒之下殺了潑皮牛二,被判了個誤殺而刺配到梁中書處。梁中書乃當朝太師蔡京的女婿,其人愛才,不僅未將楊志作犯人看待,反而給了楊志個提轄官當。這提轄官較之楊志以往的制使官雖要矮但總是個武官。梁中書是存心把楊志作為親信在培養,楊志自然心領神會感激涕零。時逢蔡京生辰在即,女婿孝敬岳丈,梁中書急打點價值十萬的生辰綱叫楊志押送。水滸傳膾炙人口的智取生辰綱故事由此正式開鑼。

梁中書并非用錯了人。頭年生辰綱被劫教訓猶在,關鍵是沒有個得力之人押鏢。而楊志乃將門之后且武藝超群,顯然是押鏢的最理想之人。梁中書既懂得人才學又熟諳心理學,他欣賞楊志的才干,知道此刻楊志既有報恩心更有功名心,二心合為一心,生辰綱交給楊志押運絕對放心。梁中書的用人原則和辦事程序似乎都沒有錯,但遺憾二次押運生辰綱又重蹈覆轍。這種結果不由人不納悶:究竟梁中書哪個環節上出了問題呢?

待我全神貫注再次仔細看完故事的全部情節,答案豁然明朗:原來不是楊志不盡心不盡力,而是在押運過程中始終有人一直在掣肘楊志。害得楊志一路上的辛苦前功盡棄,十八般武藝既無展示機會,滿腔的報恩心和功名心終都歸為泡影。

那么,是誰一路上始終在掣肘楊志呢?不是那些充當挑夫的軍士,他們沒有那個膽,而是梁中書派來協助楊志押運的三個身邊人老都管和兩個虞侯。

這就是梁中書的失算了,梁中書千不該萬不該,不該派這三個鳥人隨同楊志出行。多了這三個鳥人,看似加強了對押運工作的領導和對押運大隊第一把手楊志的監督,實際上既挫傷了楊志的積極性又影響了他獨立決斷的決心。弄得楊志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動手打手動腳打腳。最要命的是這三個鳥人本事不大卻自恃有靠山有來頭,根本就沒把楊志放在眼里。他們自恃抓住了楊志殺人有罪前科在身這個把柄而洋洋自得,有時輕不輕重不重還要來點諷刺挖苦,直教得個楊志敢怒而不敢言。他們不僅不支持楊志的工作,更談不上幫助楊志應對緊急情況出謀劃策,而是處處對楊志過不去,凡是楊志作出的正確決策他們偏偏都要唱反調,而且似乎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楊志說生辰綱不能太打眼必須換粗麻袋包裝,他們就說這有損老太師的面子;楊志說為了避暑必須白天休息晚上趕路,他們就說哪有黑白顛倒的道理?楊志說不能在黃泥崗上休憩以免賊人打劫,他們就說大宋太平天下何來危言聳聽;楊志說不能喝酒,他們就說天熱口渴得緊喝一點也不打緊。結果硬是在大天白日之下叫蒙汗藥給整體麻翻,眼睜睜地看著生辰綱給好漢們生奪了去。

智取生辰綱的全過程極具戲劇沖突,整個故事起承轉合,人物性格各有色彩。尤其作為故事的主角楊志那種因處處遭受掣肘的無奈,經電視劇的再創作而展露得更加淋漓盡致。

從楊志處處遭受掣肘的無奈,使我們很容易理解在很多時候堡壘的確是首先從內部攻破的道理。試想,在楊志押運生辰綱的整個行動中,考慮不可謂不周到,部署不可謂不周密,倘若沒有這三個鳥人跟著,憑楊志的才干和負責精神,一路上兢兢慎慎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生辰綱斷不會在黃泥崗上翻船。晁蓋們的智取之所以能夠順利成功,是與老都管和兩個虞侯對楊志的掣肘分不開的。

由此我們不難明白,這“內部的”老都管和兩個虞侯一路上對楊志的掣肘,客觀上對“外部的”晁蓋們的智取生辰綱起了相互配合的作用。

宋江威望從何來

宋江是梁山108將的領軍人物。他還未上梁山時,威望就幾與晁蓋不相上下。當時聚義梁山的好漢并不多,但為了救他,幾乎是傾巢而出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大鬧了江州。他一上梁山晁蓋就想讓位于他,經他一再推卻方坐了第二把交椅。晁蓋陣亡時盡管已有悔意而特留有“誰捉住史文恭誰為寨主”的遺言,史文恭后來是被盧俊義捉住的,但好漢們卻并沒有把他們素來敬重的晁大哥臨終的話打心里去,這寨主的位置眾望所歸還是歸了宋江。

這種情形委實令很多人想不通,梁山好漢可以說個個都身懷絕技,宋江究竟有何本事當得了這寨主?連他本人也曾自陳:“論其表,宋江黑矮;論出身,宋江出身小吏,畏罪在逃。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眾。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這似乎不是宋江自謙,他說的每一條都很像。但就是這么一個黑三郎,究竟因何原因在梁山眾好漢中享有那么高威望的呢?

細細想來,其實宋江身上確有許多長處非常人所能及。他樂善好施,無論是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誰有困難他都愿意出手資助,他所資助的人多是當時社會的弱勢群體。梁山好漢們在逼上梁山之前多是屬于這群體中的分子,自然對宋江此舉津津樂道佩服有加。盡管這些零零碎碎的雪里送炭每次數額都不多,但難就難在他能始終如一而又不圖回報,此舉為他在江湖上贏得了個“及時雨”的好名聲。他又重江湖義氣,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救晁蓋,當智取生辰綱一事泄露官府派人來捉拿晁蓋等人時,他不怕受牽連親自騎馬去通風報信,差點把公務員的飯碗給砸甚至連生命都差點發生危險。整座梁山重的就是一個義字,他救的又是梁山的頭面人物,此舉無疑在他的“及時雨”的好名聲之上又加了高分。他還有兩點尤為好漢們推崇:一是不貪女色。和閻婆惜結婚實是出于對其生活無著的同情而不是出于愛情,在上梁山以后的經歷中也未見過他對其他漂亮女人動過心思;二是注重孝道。宋太公反感他同梁山賊寇摻和,他盡管與晁蓋等人知交甚厚,但始終遵循父囑而不愿入伙。聽說父親去世,他更是冒著生命危險回家奔喪結果被抓。在傳統的中國封建社會里,社會所認可的男人身上的這兩點突出的優秀品質,宋江身上無疑都是具備了的。

當然,宋江之所以在梁山眾好漢中享有崇高威望并不僅僅只是因為他的人品好,主要還是因為他的綜合能力強。他在擔任鄆城小吏時,誰都已經知道他有才干。他表面看近乎猥瑣實則胸有大志,這從他在潯陽樓題的反詩中便可略見一斑:“自幼熟讀經史,長成亦有權謀”,“他年得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這說明他的文化素養和遠大志向都遠在梁山眾好漢之上。他在上梁山之后的種種舉動也都無一不證明他的綜合素質的確是出類拔萃的。他真誠待人,忠肝義膽,會做思想政治工作。無論是魯莽如李逵,練達如吳用,俠義如武松,瀟灑如柴進,忠信如花榮,都對他畢恭畢敬,心服口服。即使對投降過來的朝廷敗將關勝董平呼延灼等人,他也都是親解其縛,曉以大義,使其心悅誠服地歸到自己麾下。他關心部下,打下了個祝家莊,硬是把祝彪的未婚妻扈三娘認作小妹給了王矮虎作妻室,只因要兌現當初的諾言。李逵回家接母親上山,他不放心,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下山接應并終于在關鍵時刻救了李逵。這些舉動被梁山眾好漢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無一不為他在梁山上的威望日增加了琺瑪。宋江的統帥才能還體現在他凡事有主見且能服人,他倡議打起的“替天行道”大旗實際上就是梁山的綱領和聚義的宗旨,不管是對還是錯總說明了他已具備理論上的前瞻性。他雖然從未指揮過打仗,但他卻善于將將,軍紀嚴明,眾好漢們也都愿意為他沖鋒陷陣,舍生忘死。如果說梁山是王倫初創的基業晁蓋奠定的基礎的話,這后來發展壯大的大半功勞實事求是來講都是在宋江的親自帶兵指揮下攻城略地才取得的。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意識形態領域所推崇的“德”無外乎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這八個字可以說宋江身上都基本占全,這使他首先在“德”的方面就具備了一定的親和力。加之他的組織能力和駕馭全局的能力又確實高居于梁山眾好漢之上,這就使他在“才”的方面又具備了一定的凝聚力。德才兼備,增以資功,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宋江威望從何來的道理了。

成也吳用敗也吳用

在梁山眾好漢中,智多星吳用算得是一位頭腦始終清醒的人物。

吳用不是一般的鄉村學究,他未上梁山時人皆尊稱他為教授,上梁山后眾好漢皆擁戴他為軍師。教授屬于知識型人物,軍師則屬于智囊型人物。如果說知識可以通過積累取得,智囊則純屬于能力超群。這一方面說明吳用的確有滿腹經綸和真才實學,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的社會對知識和知識分子還是頗為尊重的。

吳用在梁山上的座次也很靠前,緊隨在宋江和盧俊義這兩位之后。梁山眾好漢統稱為頭領,頭領即帶頭人領導者之謂,用頭領這兩字來形容其地位重要性確乎精妙,但梁山總頭領卻僅兩位,前期是晁蓋,后期是宋江。晁蓋和宋江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形式上的總“頭領”,他們的“頭腦”應該說是智多星吳用。

我以為,行兵布陣戰場廝殺就好比是在弈棋,梁山無論是先與朝廷對壘還是后與方臘相殘,都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時空段換了弈棋的對手。在這兩場拼死對弈中,晁蓋和宋江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棋局中的兩個“帥”,而吳用才是梁山真正的棋手。凡是看過《水滸傳》的人誰都不能不承認,在梁山上能夠左右局勢和控制局面并預見未來的人是這位智多星吳用。無論是當初的火并王倫,中間的推舉宋江,后期的接受招安并南征方臘,都是吳用在出謀劃策,而且言必有中。

吳用的“智”,主要是通過他的頻繁用計來體現的。吳用一生共用過多少計?有人曾經作過細致統計,那數字是比較大的。在《水滸傳》書中,只要有他出場,基本上都是在用計。電視劇集中表現他用計的主要有兩處,一處是智取生辰綱,一處是智賺盧俊義。這兩處把他的神機妙算維妙維肖地展現在讀者和觀眾面前,不由人們不佩服。中國的古典文學給后世刻劃了不少近乎神話般的軍師,但真正在人們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我想除了前朝的諸葛亮和后朝的劉伯溫以外,再大概就是吳用了。吳用的“智”使他在梁山贏得了威信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迷信,不僅晁蓋宋江對他言聽計從,眾位好漢對他更是奉若神明。

由此我們可知,吳用在梁山上的確是一位舉足重輕的人物,他雖然不是最終的決策者,但他卻完全可以影響決策。他在梁山上所起的作用的確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得了的。梁山前期的興旺里有他的汗馬功勞,梁山后期的悲劇里自然他也難脫其咎。

他怎么能不對梁山的悲劇負主要責任呢?他的“智”多不假,眾人崇拜他也可以理解,但在大的決策比如接受招安這一重大問題上,他的“智”卻實在是一種“大愚”的表現,活生生地斷送了梁山事業。從電視劇里我們看到,他實際上早已知道招安后會給梁山帶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局面,可他還是一味地為宋江的鬼迷心竅推波助瀾;他本來算定了征方臘是蔡京高俅“坐山觀虎斗,以寇治寇,互相殘殺,最后兩敗俱傷”的意圖,前去征討,無一益處,可他仍然為貫徹這種意圖充當了急先鋒。在梁山的興衰上,完全可以用這樣八個字來概括:成也吳用,敗也吳用。

清代的鄭板橋曾說過一句相當經典的話:難得糊涂。可我們從電視劇中看到,吳用卻似乎從來都是清醒的。清醒而且精明的人按說不應該犯錯誤尤其是大的錯誤,可事情就是這么奇怪,吳用雖然精明而且清醒,他卻只能眼睜睜地瞅著錯誤和大的錯誤發生,并無可奈何地循著這錯誤的慣性走下去。說他是朝廷的內奸那是誣陷,說他是為了圖個人的富貴功名那也不實,說他純是為了個“義”字去違心地附和宋江也難以理喻,說他是為了梁山眾弟兄的美好前途更是鬼話。在幻想讓梁山眾弟兄都能有個封妻蔭子流芳百世的好結果上,吳用終究還是無用!

但有一點我完全可以斷定,吳用在邁出了接受招安這一步以后的心境一定是黯然的,心情一定是痛苦的。正因為他精明,所以他始終清醒;正因為他清醒,所以他更加痛苦。他已經沒有辦法阻止其后的事態不斷惡化的發展趨勢,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即所謂“打草鞋邊打邊像”,去盡可能地爭取好一點的結局。待他明知這種爭取也終究徒勞無益時,他的心里大概連這種痛苦的感覺也麻木了。

電視劇在吳用之死上是處理得比較含蓄耐人尋味的,吳用默默地攜帶著宋江李逵花榮的骨灰壇獨自凄涼地上了梁山,當年的聚義廳陰森昏暗一片狼藉,惟有好漢歌的余音在大廳回響。始終無言的吳用此時究竟在想些什么,我們雖無從知道,但他在聚義廳懸梁自盡的最后一幕顯然已經作了回答。

今人有一首歌叫《瀟灑走一回》,里面有句歌詞叫“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是否可以用這句歌詞來詮釋吳用的心態呢:

在接受招安之前吳用是清醒的,接受招安之后吳用是醉的;

或許,吳用的一生本來就是處于一半清醒一半醉的狀態中。


更多精彩內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283評論 6 530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7,947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094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485評論 1 30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268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17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06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39評論 0 285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551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0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662評論 1 366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188評論 5 35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07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04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563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255評論 3 389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37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及時雨宋江 宋江,四十多歲的男人,早間喪妻,在鄆城做一押司,因為樂善好施救濟他人,被各路尊稱為及時雨。一個四十多歲...
    顛三倒四喝醉了的山羊閱讀 699評論 1 0
  • 最近重讀了一些中國古典小說,發現這幾本從初中開始讀過數十遍的小說居然能讀出新的東西來,也許是心態的成熟,看待事情也...
    魔鬼的贊歌閱讀 8,330評論 15 44
  • 水滸(50~70) 第50、51回 此兩回主要是李應、雷橫、朱仝入梁山。 李應是宋江他們一敗祝家莊后去李家,知府知...
    蝴蝶榮閱讀 5,591評論 0 2
  • 我一連幾天夢見持續不斷的雨 我整個一生好像是在雨中勞碌奔波 花形閃電,撇開我,落下 心跳的雷聲無法將我驚醒 夢里我...
    文森林木閱讀 247評論 0 2
  • 好久沒有躺在塑膠跑道上了。 我懷念的是大一那些訓練的時光,懷念那個永不放棄的自己。 雖然自己跑得慢,但是一直都在。...
    減肥的女孩閱讀 229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