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第十二章:顏淵篇〈12.6〉
衣者郭郭
【原文】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zèn),膚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注釋】
①浸潤之譖(zèn):像水浸潤物件一樣逐漸傳播的讒言。譖,誣陷。
②膚受之愬(sù):像皮膚感受到疼痛一樣的誣告,即誹謗。愬,同“訴”。
【翻譯】
①子張請教明見的道理。孔子說:“日積月累的讒言與急迫切身的毀謗,在你這里都行不通,你可以說是有明見了。日積月累的讒言與急迫切身的毀謗,在你這晨都行不通,你可以說是有遠見了。”
②子張問什么是明智。孔子說:“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感受的誹謗,在你這兒都行不通,就可以稱得上明智了。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感受的誹謗,在你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說是有遠見了。”(百度)
【心得】
本章孔子論述的是明智的問題,它對處于領導地位的執政者而言,顯得更為重要。有道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能使無孔不入的讒言和誹謗行不通,那可真是明智而且有遠見的人了。
俗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一個人既然能在你的面前說別人的壞處,自然在別人的面前也會說你的壞處。所以,在生活中,假若遇到這樣的人,不加理會便是,就把它當作一陣風吹過來所形成的波動。謠言往往止于智者,我們要有自己生活的方向,千萬不要受他人的干擾。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很不容易,一生的時間很短,一定要好好把握好自己的時間,珍惜生命,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這些無聊的事情上。
每天好好生活、好好陪娃、好好讀書、好好寫作、好好工作,已經夠忙夠忙了,哪還有時間去聽諸多閑話,哪還有時間去說諸多閑話。
一路走來,平平淡淡,沒有什么人值得我去憎恨。也許,生活中會有或多或少的“敵人”吧?但我不想去管太多,繼續朝前走就對了。我相信,走到最后,這些所謂的“敵人”都會不攻自滅,都會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