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肯斯坦
第一個要說的是《戰國策》中的《觸龍睡趙太后》,啊不,是《觸龍說趙太后》。
說眾大臣為搬救兵解國家之圍,便勸趙太后把長安君送到齊國去做人質,趙太后很惱火,發飆說誰再敢提這個茬老娘就啐他一臉狗屎(大霧......)!
按照我中學時語文課本上的記錄,接下來的語句是“左師觸詟愿見太后”,這個上龍下言的字念zhé。然而這句話的文法似乎有點問題,怎么說呢?舉個糖炒栗子,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關羽失荊州一節有這么一段話:
操依允,遂不遷都。因嘆謂諸將曰:“于禁從孤三十年,何期臨危反不如龐德也?今一面遣使致書東吳,一面必得一大將,以當云長之銳。”言未畢,階下一將應聲而出曰:“某愿往。”操視之,乃徐晃也。
其中“某愿往”這一句,主語“某”的意思是“我”,謂語“往”的意思是“去”,直接跟曹公說一句“我去”可能會引發誤會,所以徐晃在話中間加個狀語“愿”,變成“我勒個去”,呃不對,是“我愿意去”。
按照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鑒》中的注解,“左師”這個官位是“冗散之官以優老臣者也”,沒什么實權,純粹是趙國優待老臣而設的職位。那么對照上面的例子來看,“左師觸詟愿見太后”這句話讀來就很有一種觸詟(姑且先這么叫著)以職位自稱,表示希望能拜見太后的意思。語法結構是,主語“左師觸詟”為自稱,狀語“愿”意為“希望,想要”,謂語“見”意為“拜見”,賓語“太后”不用多解釋。
但是又有問題:恭順的臣子面見君上時總要自稱一個“臣”字 ,比如《觸龍說趙太后》下文就有“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等等字句。就算是把官職名字寫全了的奏疏也不能落下“臣”字,比如《請罷馬市疏》的開頭是“兵部車駕清吏司署員外郎事主事臣楊繼盛謹奏”,《治安疏》的開頭是“戶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這樣看的話,觸詟如果就那么直白地說一句“身為左師的我想見見太后”,恐怕多半會后悔自己忘了帶把雨傘以抵擋趙太后盛怒的口水連擊。
君主身邊多半會有“三德子”之類的內侍負責跑腿傳話,假定“愿見太后”這句是內侍說的,內侍向趙太后通報:“左師觸龍說想拜見太后”,就能說通了。同時也解決了“詟”這個莫名其妙的字的問題。我們知道古代書籍是豎排版,并且沒有標點符號,斷句的時候就有可能會把兩個挨得近的字合并成一個。所以這句話原本應該是“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而非“左師觸詟愿見太后”。
另一個遇到了把兩個字合成一個字這樣情況是一位日本的遣唐使:晁衡。晁衡很有才華,能做漢詩,還考中了唐朝的進士。我們都知道那時候可是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晁衡一介外國留學生來華參加高考,分數不錯還考上了,這是什么樣的精神,這是偉大國際主義精神,晁衡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仰慕大唐崇高趣味的人......好了不扯淡了。晁衡和許多唐朝文人關系都很好,比如李白、王維、儲光羲等。后來晁衡坐船回國遇上風暴失去音信,李白誤以為晁衡遇難,還寫了一首《哭晁卿衡》的詩: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晁衡的日本名字叫做阿倍仲麻呂(あべ の なかまろ),而在有些書中,他的名字被寫作了阿倍仲麿。“麿”有兩個讀音,一個是mí(音同“彌”),古代在字義上和“縻”相通。另一個是mǒ(音同“抹”),多在日文中用作人名。那么“麿”這個字會不會是由“麻呂”合成的呢?
看發音。
日文中,“麿”和“麻呂”都讀作“まろ”,羅馬音是“maro”,日常使用中也存在通用的情況。而且古代日文書寫也是豎排,字寫的近一點出現合并也是有可能的。不過既然這種情況并不影響文意,日本朋友們也不在意,我們便只把它當做書寫時造成的小小誤會即可。
這里再延伸一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名字是あべ しんぞう,其中有看著眼熟的部分么?
對,是“あべ”,日文發音中“阿”與“安”同音、“部”與“倍”同音、所以“阿倍”就是“安倍”,也是“阿部”,等等。另外,“麻”與“滿”也是同音的,所以在有些地方晁衡的日文名字也被稱作“安部仲麻呂”或“仲滿呂”,《新唐書·東吏日本傳》中也把阿倍仲麻呂簡稱“仲滿”。
對于斷句不準而引發疑問的例子還有《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學過這一篇,相信大家都能隨口背出下面這幾句話: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當年讀書的時候我就很不理解“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一句,因為它的句式和前面幾句完全對不上。咱們且先不去分析語義結構,單說朗讀起來就很不痛快。孟子的文章多用排比,疊句,文風汪洋恣肆,一如他說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勢磅礴,一貫而下的。前面幾句和最后一句中“其”字后都是二字詞,“空乏其身”突然改變成一個字,實在是別扭得很。
具體來看,“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都是動賓結構,動詞做使動用法,即“使他的心志憂苦”,“使他的筋骨勞頓”,“使他的身體挨餓”。“空乏其身”強行套一下也能說成是“使他的身體空虛乏力”(請注意,斷句出現問題之后,這里的翻譯就已經跑偏了,我先按這樣說,后面會改正)。到了“行拂亂其所為”這句就更不得了,無數教材編寫者和語文老師都要費心去解釋“行拂亂”的意思,“所為”已經是“所做的事情、行為”,那么“行”字怎么解釋?
所以無論從文字結構還是語義上看,斷句都應該是“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許有朋友要問“身行”二字可以連用么?答案是可以。舉幾個糖炒栗子:
“仁人之用國,將脩志意,正身行。”——《荀子·富國》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罰,以威行之,期年遂劫其君。”——《史記·李斯列傳》
“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菴初白頭。”——蘇軾《龜山》
雖然意思不同,但能夠證明“身行”這個詞是存在的。再聯系上“空乏”中“貧窮,困頓”的語義,整個句子的翻譯就都通順了:“所以上天將要給這個人降下大任的時候,一定會先使他的心志憂苦,使他的筋骨勞頓,使他的身體挨餓,使他缺乏錢糧無法出行,使他做的事情受到阻礙不能如意。以此來使他的心性堅忍,增加了從前不會的能力。”
再意譯地更通順一點就是:“所以上天將要給這個人降下大任的時候,一定要先用憂愁苦難來磨礪他的心志,用勞累疲倦錘煉他的筋骨,用忍饑挨餓考驗他的身體,讓他缺乏錢糧而難于出門游學,讓他處處受阻而無法做事順心。這樣就能震撼他的心靈,使他心性堅忍,從而獲得了從前所不具備的能力。”
這樣是不是比“行拂亂其所為”這種混亂文字好得多?
接下來還得說《觸龍說趙太后》,文章中有這么一句: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
這一句的解釋也很是為難了不少教材編者和語文老師,當年課本上寫的是“握著她的腳后跟為她而哭”,我們能想象并且也能理解母親送女兒出嫁時的依依不舍,但是且慢,讓趙太后這樣手握權柄的國家統治者趴在地上握著自家姑娘的腳后跟哭,是不是稍微有點失態?退一步咱們也得考慮老太太的身體不是?前文趙太后自己還說“老婦恃輦而行”,每天吃飯也是“恃粥耳”,說明身子骨也不是特別硬朗。那么地板涼,還是讓趙太后起來哭吧。
為了解決失態和身體健康的問題,有一種解釋就說趙太后的女兒“燕后”已經在馬車上了,趙太后是站在地上握著女兒的腳的,這樣就不用趴著了是不是很機智。另一種又援引了禮儀相關,說新郎去女方家接新娘時要送上鞋履兩雙,新娘的母親親手為女兒穿上一雙,同時教導她持家為婦的道理,這就是趙太后握著女兒腳后跟的原因。
我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依依惜別的時刻,比如大學開學離家遠行,家長送別,或者大學畢業最后一次離開宿舍,舍友送別。無論多么舍不得,我們拉著的通常來說都是對方的手或者衣服,而絕沒有撲通一聲臥倒去握腳后跟的。比如劉永的《雨霖鈴》中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杜甫的《兵車行》中也有:“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如果當年我的舍友送我的時候要握我的腳后跟,我保證第一他們會被我的腳臭死,第二我恐怕會忍不住給壓歲錢。哈哈哈......
我之前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條覺得比較有道理:
《禮記?考工記》中說:“五分其頸圍,去一以為踵圍。”東漢鄭玄注:“踵,后承軫者也。”唐代賈公彥疏:“踵,后承軫之處,似人之足跗在后名為踵。故名承軫處為踵也。”“軫”指的是車廂底部四周的橫木,也指車廂,車踵便是托起車廂的部件。所以趙太后拉著的不是女兒的腳,而是女兒乘坐的馬車后部的車踵。(趙太后表示終于不用抱著腳后跟了好開心!)
最后一個要說的是《論語·季氏》中的一段話: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它體現了孔子的治國安邦思想:家國社會不必擔心物資少,該擔心的是分配不均,不必擔心人口少,該擔心的社會不安定。分配制度合理就沒有貧窮,社會安定平和人口就不會匱乏,大環境平穩安全,國家就不會傾覆。所以如果遠方的人不歸服于我,就整治文化德行來感化他們。他們來了就要使他們安定。
且慢,道理我都懂,可是里面有問題。問題出在哪兒呢?就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一句。
“寡”的意思有缺少、孤單、沒味道、弱小、喪夫等等意思,從中我們能發現共通的地方就是“缺少”。《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寡,少也”。老子也有“小國寡民”的思想,所以寡指的就是人口少。
而“貧”的意思有缺錢,缺乏、窮困等等意思,共通的地方是“窮困”。《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貧,財分少也”。我們常說貧民貧民,說的就是缺錢的人。(這里多說一句,古文之中,“貧”,指貧窮,反義詞是“富”。而“窮”指的是困頓,反義詞是“達”。即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可不要把“窮”理解成今天我們說的貧窮。)
所以問題來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一句的意思顯然跟翻譯不同,如果按照文字意思一字一字地對譯,就會出現“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分配不均,不擔心財物少而擔心不安定”這樣莫名其妙的話,意思明顯反了好么?更何況下文中還有“均無貧,和無寡”的說法,互相搭配使用的正是“均”和“貧”,“和(即‘安’)”與“寡”。
正確的句子應該是“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錢少沒事,公平分配就行,人少也不怕,社會安定就行。如果說上面的那幾個例子是各種原因帶來的誤會,這個例子就是徹底的錯誤,一定要注意啊。
古文很有意思的,推薦大家多讀古文。以上是一些我覺得有趣的地方,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