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標題是因為不久前我和一個人的談話。需要聲明的是,我不帶有任何偏見和指責意味,僅僅是提供一個故事,分享兩種觀點,然后供你們多元地思考。
? ? ? “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我一如往常地提問。
? ? ? “這個世界,人處于不同的位置,想法就不一樣。沒有誰對誰錯,只有誰得利益誰失利益,好的總是相對于壞的而言,那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呢?”他停了一下,繼續說道,“多數人得利益就是好,少數人得利益就是壞,這就是我的想法所有的法律法規都是為了大多數人,任何東西都是此消彼長。”
? ? ? “你是說你信仰公平嗎?”我饒有興趣地問,這讓我想起了自己一個信仰共產主義的辯友。
? ? ? 他搖頭,說道:“沒有,這本就是殘忍的社會,信仰全都沒有意義,我是唯物主義者,適者生存。”他好像在回想些什么靜了一下,接著說道,“很多時候我看見上了年紀的老爺爺老奶奶依然在擔著菜到處賣,這很可憐,但是想想他們這樣怪誰呢?最終還是怪自己。”
? ? ? “你認為他們這樣做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
? ? ? “每個人的付出都是為了自己活得更好啊。”
? ? ? “也許,我是在想,也許會有一種人去做這些事,不是為了什么生活的更好,或者其他帶有一點功利性的目的,ta只是享受而已。”
? ? ? “有嗎?很少吧,或許每個人都這樣想,但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一種因果邏輯吧。”
? ? ? ? 我笑了一下,道:“不知道你的這種觀點是因為什么因果邏輯呢?”
? ? ? ? “數學題。”
? ? ? ? “欸?”我愣了一下,“數學題會導致你覺得這個世界是以利益關系形成的嗎?”
? ? ? ? “數學題讓我想通了很多。各種限制各種關系,每個題設對應一個解題條件,這就是因果,有因必有果。”他笑著繼續說道,“還有就是我媽告訴我很多社會的黑暗,人性的自私。比如我爸和我媽的親弟弟做生意,但是他們在私底下都想自己得到更多的錢。還有很多,只要一提到利益,誰都不會虧了自己,沒有人會傻傻的做了事不要回報。”
? ? ? 后來他和我分享了一個他的故事,他的父親和后母是初戀,曾經在一起長達7年,后來一起賺錢做生意,但是時運不濟虧損了很多錢,于是他的爺爺開始有了意見,又因為當時他們著急買房,各種原因之下,分了手。他的父親回了農村和他母親結了婚,但夫妻之間沒有共同話題,離婚之后他父親和后母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最后他說:“你說是不是很多事都是由自己承擔后果的?”
? ? ? 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于是轉移了話題。卻在結束了這場談話很久之后依然在想這件事情,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所謂的利他主義者嗎?那英雄又是因為什么而存在的呢?還是說連為了他人犧牲或者作出一些事情都是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名譽?
? ? ? 而比較幸運的是,我在之后查到了一些關于這方面的資料,它告訴了我們為什么這個世界上會有英雄。
那些極端利他主義者的大腦 有他們的獨特之處。 他們擅長識別他人的恐懼。 他們確確實實更能察覺處在悲痛中的人。 這種行為部分源于他們的杏仁核會對這些表情做出更活躍的反應。 并且利他者的杏仁核也要比平均水平大百分之八左右。
但極端利他主義者之所以如此, 并非僅僅因為他們的同情心高于平均水平。 他們確實是有很強的同情心, 但令他們更不同尋常的是 他們的同情和無私 并不只是針對他熟知的 核心圈子里人,這些神奇的缺乏自我中心意識的行為, 最好的解釋是謙虛。
正如奧古斯丁所說的 謙虛讓人如同天使。 而如果你的圓圈沒有中心, 那就沒有內圓和外圓的區別, 所有人在你眼中都是同等的, 都值得憐憫和關心。 我相信這一點是真正將非凡的利他主義者與大眾區分開來的地方。
其實這樣一種 世界觀是絕大多數人 能夠接受和擁有的。 而且由于社會發展的程度, 無私與憐憫之心已經在各處擴張。
心理學家史迪芬·平克以及很多研究者都表明, 全世界范圍內的人都越來越不能接受 其他人承受痛苦,而這個圈子還在不斷擴大。
這也就導致人們拒絕任何方式的殘迫與暴力, 從虐待動物到家庭暴力,再到死刑。 各種無私心都在增長。
一百年前,人們會認為 把對陌生人的 無償獻血和骨髓捐獻視為一種平常事, 是絕不可能的。 但一百年后, 人們是否會將捐贈腎臟, 視為再也正常不過的事呢? 就像今天的無償獻血與捐獻骨髓一樣。
也許會的。 但到底是為什么會發生這些改變呢? 其中部分原因是, 生活水平與富裕水平的提升。 因為社會變得更富裕且更好, 看起來人們關切的焦點會向外部轉移, 由此,針對陌生人的無私之心也會增加,從自愿幫助到慷慨捐贈,甚至到腎臟捐贈。 但這些改變同樣得出 一個矛盾的結果, 盡管這世界變得越來越有愛心, 的確是這樣, 同時有一種聲音說這個世界在變得更糟糕, 更殘忍,但這不是事實。
我并不確切地知道這種聲音的由來, 但我想這也許是由于現在人們能夠 了解到更多遠距離的新聞, 而且我們更在意受難的人, 盡管這些事并未發生在我們身邊。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看到這些變化表明了 利他主義和憐憫之心的根源都是人性, 如同殘忍和暴戾的人性一樣, 甚至程度更深。 同時部分群體對在遙遠的地方受難的人 生來敏感。
我確信,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 思考方式, 擴充自己的憐憫之心,關心更多的陌生人,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是觸手可及的。
以上內容節選自TED演講《強烈的利他主義從何而來》AbigailMarsh,內容有刪改。同時推薦演講《讓利他精神成為你的準則》MatthieuRicard以及《慈悲心與感同身受的真正涵義》瓊·哈利法克斯
人性本惡,因為這樣才使人類在數千萬年來的競爭中存活了下來。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心向陽光。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