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恨過你的爸媽沒有錢嗎?
這是前一段時間刺猬實習的一篇文章的題目,話題有些敏感,觸碰到了學生們的痛點,留言板似乎是被刷爆了,一下次拉了好長。
憑心而論,我很不喜歡“恨”這個字,因為太尖銳,父母和子女之間就算有著再大的誤解與矛盾,那種血脈里連結是永遠也抹不去的,哪怕是疏遠也好過恨,更何況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父母對我們還是很好的,“恨”這個字著實過分了。
盡管不曾恨過,但委屈還是有的。
02
我不是那種“很貴”的女孩子,不熱衷于名貴的化妝品,也不執拗于漂亮的衣服,除了必要的生活費用,剩下的錢大多都用做精神消費:攢一筆錢在假期的時候出去見見世面,或是辦張健身卡去鍛煉身體,買一些電子書或者網課之類的充實一下自己......偶爾也會兼職賺一點錢,滿足自己一兩個奢侈一點的愿望。
上了大學之后,我一直覺得我和父親之間有某種默契,他從不干涉我對生活費的支配,是因為他尊重我的選擇并且也理解我的懂事,所以對我處處寬容。他也極少對我噓寒問暖,是因為他認可并且信任我的自立,所以才對我處處放心。
可是當聽到妹妹對我說,爸爸一見到她就會抱怨:“你姐姐花錢花得我頭疼”時,我的內心五味雜陳:關于我你有這么多怨念,那你為什么不直接跟我說呢?
03
亦舒說,“最希望要的是愛,很多很多愛,如果沒有愛,錢也是好的。”生活的薄涼之處就在于魚與熊掌不僅不可兼得,并且二者取其一的機會也鮮少給你。我對號入座,覺得自己人生悲戚到如此地步,內心一陣酸澀,覺得委屈極了。
這些委屈醞釀了大半個暑假,卻在父親的一通電話后煙消云散,父親在電話那頭調侃,“怎么?假期玩好啦,賺了多少學費啊?也不打電話,我還說你開學不要學費了呢。”
我突然覺得自己太幼稚了,父親抱怨歸抱怨,可是這些年該花的錢他一樣也沒有少給我花。有什么可委屈的呢?我的一切都是他給的,沒有他的支持,我憑什么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讀書,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可以發一些矯情的言論表達自己的委屈。憑我自己?也許可以,但絕沒有如此輕松。
父親在我背后抱怨無非是因為生活辛苦,卻從沒有干預過我什么,我到底是應該知足的。
04
盡管我不再委屈,也表示理解父親,但并不代表我覺得他的抱怨是對的。
在開頭提到的那篇文章下面有這樣的一條留言,他很傷心,因為自己的父母總是向自己抱怨自己如何如何花錢,好像自己是一只吸血鬼一樣,盡管自己在同齡人中已經特別努力地在節儉。
我想,令人感到傷心的恐怕不是因為父母給不了我們無虞的物質保障,因為我們明白這是多么強人所難,我們真正難過的是我們既要承受因為上一代人帶來的金錢上的煩擾,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與理解。
但其實父母和子女之間因為金錢產生的這種煩擾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就像我們應該去體諒父母賺錢來之不易,父母也應該對孩子們面臨的競爭和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有更多的了解,當父母對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況有更多的了解時,也許會對孩子們一些選擇有更多的認可和信任,而不是一味地覺得孩子亂花錢。
退一步而言,即使很多時候不能夠理解,抱怨也是不好的。我覺得我們更能接受的是父母實事求是地告訴我們:家里的經濟狀況不是很樂觀,我們只能給你提供這么多,剩下的你想要的你得自己想辦法,而不是一面給我們著我們錢,卻一直在抱怨我們為什么把它花完。
05
其實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這種摩擦歸根到底來自于對現實的無能為力。父母無力改變,所以只有抱怨,孩子也無力改變,于是感到委屈。
涉及到金錢的問題大多現實而殘酷,也多少讓人覺得尷尬和無奈,總是想著用體面一點的方式談起,卻發現還是不能。
我們只能希望父母對我們有更多的理解,卻不能再去要求更多。那些委屈終究得依靠著我們自己的努力去化解,也就是那些欲望,野心,那種所期待過上的生活終究得靠著我們的奮斗去實現。
雖然知道現實不易,但還是希望我們還是可以盡可能地跳出原生家庭的影響,用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爭取一個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