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看到讀書會群里的群友發的一篇文章,覺得非常棒。文章是作者對最近搞的一個社群閱讀打卡活動做的總結,其中有兩個作者總結出的亮點:
1、定位。
2、積分制度。
這世間沒有哪個一瞬間的喜悅,比得上對方對你說:我也是這么想的。
我們的K字閱讀訓練營進行了4個月了,從一開始我們就反復對營員說:K字訓練營就是為了培養大家的閱讀習慣,而我們作為訓練營的發起者,愿意提供方法指導——閱讀方法、打卡方法和自控力培養方法,也愿意提供支持陪伴——積分鼓勵,小組競爭,優卡摘抄,結營獎勵。
讓我開心的是我們的理念得到營員認可,而更讓我驚喜的是,竟然也得到了同樣在探索建設成長型社群的同好的認可,并且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更為豐富的玩法。
這說明我們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鑒于此,我非常愿意談談我們這幾期訓練營做下來的經驗,如果能拋磚引玉,那就善莫大焉了。
首先,我覺得閱讀訓練營需要有一個成長的路徑。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
男孩女孩去逛街,女孩看中一個很貴的包,在櫥窗前流連了很久又舍不得買。男孩看在眼里,對女孩說,走吧,太貴了。
這時候,微妙的時刻出現了。
女孩如果順從地走了,男孩幾天后就會折回來把包買了送給女孩。
女孩如果開口說:你買給我。男孩就不樂意了。
一件事,如果是自由而隨意的,人們往往很樂意去做,但如果給這件事加一個強制性,人們就退卻了。比如說我愛你很容易,但你一定要我說,具體能愛多少年,那我就得好好考慮一下再說。
強制、規則容易讓人產生壓力:如果我完成不了怎么辦?
閱讀也是這樣。我們的訓練營里有好幾期都出現了這樣的營員,開始時熱血沸騰的加入,正式打卡了告訴我:營長,我還是想隨性的閱讀,我怕時間不充裕結不了營。
正式打卡那天是個坎,很多人都會在DAY1打卡的最后期限時選擇退出。
這種時候,我們用兩個辦法來解決:
第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們在打卡之前,為什么要求營員去上我們的閱讀課和自控力課呢?因為很多人知道自己無法堅持閱讀,但他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在閱讀和自控力的課程中,把各種擊潰我們意志力的點都挖出來,并提供了科學的解決方案。
比如“時間不夠”是很多人放棄閱讀的擋箭牌,我們就提供了“番茄鐘工作法”、“分段閱讀打卡法”、“碎片閱讀法”等,來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
成長本來就是一件跟自我對抗、很辛苦的事,好像運動員參加比賽,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運動技巧,參賽技巧,以及在賽場上搖旗吶喊,端茶送水,真正上賽場的,永遠只有運動員自己。
第二、然后呢。
一起閱讀一起打卡一開始是一個很歡樂的事情,大家興致盎然的看書,慷慨激昂的寫字打卡,頗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派頭。
有一句話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說明長久的愛情是可遇而不可得的。那么閱讀的激情可以與戀愛的激情相媲美嗎?尤其是對一群本身就沒有閱讀習慣,奔著培養閱讀習慣的人來說?戀愛,這種生理高潮與心理高潮齊飛、高刺激高互動的項目都難以持久,你跟我說閱讀打卡的新鮮感能持久?
那么如果閱讀訓練營要長久怎么辦?
我們的閱讀訓練營除了K字訓練營這種低門檻的訓練營,后期還會推出三個版本的進階訓練營,我們給參加訓練營的所有同學畫了一張地圖——如果成為一個高效閱讀者/斜杠青年/知識分享者/知識社群的創建者是你的目標,要走到這里,你現在在哪,你需要怎么走,通過哪些關,接受哪些知識,進行那些實踐。
同時我們相信,天階雨潤不養無根之草,佛法無邊只渡有緣之人。我們提供這樣的成長路徑,并不斷去優化完善,是成就那些想成長,沒方法的人,是為了讓更多有積極生活的人更快觸到夢想的裙裾。
其次,閱讀訓練營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榜樣力量。
有人說,閱讀是最廉價的投資。即使是投資自己,我們也不能拿槍頂在別人頭上逼人去投資,有的投資人就是要選擇圍觀,就像網絡用語說的:圍觀就是力量。
有一種說法,把人劃分為三種:自燃型、助燃型和阻燃型
上面說的我們規劃成長路徑,提供進階工具,就非常適合自燃型的人。他們會自己驅動自己前進。
對于圍觀者,即助燃型的人,就需要有一個人在前面喊:我打頭,大家沖啊!
這個人就是我說的“穩定的榜樣”,他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小群人。
這個榜樣必須是精英,不只是閱讀能力、閱讀量上的精英,更是閱讀精神上的精英。
比如我們閱讀訓練營的大胡子導師,每天早上雷打不動發一篇晨讀,曾經有一年讀完一百多本書,每天千字輸出打卡的記錄,并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為了微博簽約作者。除了在閱讀能力上提綱挈領,大胡子導師還常說:一個人區別于他人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他在一件小事上堅持的時間長短。
能力可以學習,方法可以效仿,但是一個人在價值觀上的堅持,在人性,困難,孤獨里體現出來的精神韌性,卻是永遠無法超越的。
我想做正確的事,但他們通常都是困難的,大胡子的精神,點這里看。
最后,閱讀訓練營需要有一個專注精進的團隊。
現在流行迭代,真相是,活著才能迭代。
一個閱讀訓練營背后,從來都不是一個人。我們的閱讀訓練營推進到現在,從最初的“用自控力幫助人們培養閱讀習慣”,到后來衍生出的[奇點|草根談]線下討論活動,到現在還一直在迭代,因為,訓練營背后的團隊從來沒停止過對訓練營地優化,這個團隊日以繼夜的研討、扣細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自己也參營打卡,進行體驗,有了他們,才有一期一期的閱讀訓練營這樣滾動累積下來。
最初我們定位:“幫助人們培養閱讀習慣”,但是做著做著我們發現,習慣這個東西就像懷孕,時間長了才能看出效果來。指望21天、100天每天半小時就能養成一個受益終身的好習慣,那就是耍流氓。
所以我們認為,現在參加K字閱讀訓練營可以有兩個收獲:
一、K字閱讀訓練營以成長性閱讀為主,通過閱讀和自控力課程的學習,加上15天的打卡來實踐,以期讓你實現閱讀--實踐--成長的蛻變。
二、連續參營,固化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你生活中最自然的動作。
至于營員參與了,會獲得哪個收獲,只能說:
分人。
總結一下,我們搞閱讀訓練營的人,跟參加閱讀訓練營的人一樣,要能持久,要能一直活著。
以上是我做為營長對閱讀訓練營的一點淺見,可能會讓內行的人看了笑話。畢竟我是搞策劃出身的,要不是因為我們公司人少,我也不會這樣親自去混社群賣萌求關注。他們都說營長有點高冷,他們還說高冷的人不適合混社群,其實吧,就像大胡子老師經常說的,站在山中就會覺得山路難行,但是站在終點,就會發現此山是必經之路。
為了終點,賣萌就賣萌吧。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的終點究竟在哪呢?我們如何才能活著到達終點呢
前兩天我們公司想招人,領導給了我一個抄來的招聘啟示,讓我有機會好好思考了一番關于終點的問題。我們是一家正經公司,認真的招聘幾個正經人才,點這里看
無疑,我們想做成長型閱讀,閱讀訓練營只是我們的板塊之一,也就是說,是通往終點的其中一座山。我們想通過閱讀訓練營,通過奇點讀書會,通過[奇點|草根談],通過我們即將上線的書單化閱讀成長體系,和將來更多諸如演講訓練營、導師訓練營、寫作訓練營等來達到我們終極的愿景:
精進自我,成就他人。
閱讀說到底只是一種工具,成長有無數種方法,有用的工具也很多。我們選擇了閱讀這種工具,對于助燃型的人,我們將知識整合知識,我們身先士卒,幫助他們學會使用這種工具變成更好的自己;對于自燃型的人,我們提供平臺,推薦成長路徑,幫助他們一次又一次站到更高的山頭。
這是我們希望成就會員的地方。
對于其他社群,我們提供優質內容,提供策劃思路,愿意和其他社群一起探索打造社群價值的方法,愿意一起在知識分享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這是我們希望成就合作伙伴的地方。
對于我們自己的員工,我們提供空白的畫紙,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夢想畫下來,并幫助他們一步一步去實現,在任何時候,收獲果實或是品嘗艱辛,都堅定地站在他們背后。
這是我們希望成就團隊的地方。
最后,對于我們,這份愿景提供了人生的意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靈感和熊熊燃燒的斗志,讓我們面對未來,能響當當地說:
我不害怕。
為了實現這個愿景,在目前的社群運營實踐中,我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同樣寫出來,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首先,社群需要團結起來 ,開放合作。
社群經濟說起來吧,是個手拉手才好玩的事,我們從用戶思維來思考這件事情。
前段時間出個了APP,號稱下載之后交199押金可以掃所有的共享單車。也不知真假,但如果是真的,我果斷卸載所有共享單車的APP,換成這個一掃通的。如果你有在烈日下望著上百輛共享單車,沒有一輛自己掃得開的經驗,你就會有這樣的感觸:“誰管你運營商是相親相愛還是頭破血流,給我提供方便,不要耽誤我用車就行!”
同樣的,知識產品何時有過盡頭?用戶需要的是多樣化,有哪個社群敢說我可以滿足用戶的所有需求?
如果能讓用戶體驗到,我在A社群學會了射箭,在B社群學會了騎馬,在C社群學會了戰略,最終使我在戰場上活著回來,并且加官進爵,那么我覺得,我們的愿景就達到了。
有的社群非常抗拒“廣告”,社群的會員發自己寫的公眾號文章都不可以,我想說,有人免費給你的會員創造可看的文章,可玩的活動,新鮮的思路,更多的視角你都不要,你四不四傻。
說到底,在怕什么呢,還是怕會員流失。你看彭于晏從來不怕自己沒老婆,也從來不說自己有多好,來自全國各地上至80下至18的姑娘小伙兒還是一茬一茬哭著喊著撲上去叫著,老公我要給你生猴子!
其次,應該具備有趣的靈魂。
我們說的有趣的靈魂,指的就是內容。內容來源于兩個方面:
第一、自己生產。上面說了,成長型社群需要成長型榜樣,這個榜樣是原始內容的創作者,是社群愿景的靈魂演繹人物。
第二、發動群眾的力量。我們現在找書評找影評喜歡上豆瓣,那么豆瓣上的書評影評都是他們團隊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敲上去的嗎?我們有不懂的問題會去問百度知道或是上知乎,那么百度知道或是知乎上的答案都是開發者自己寫的嗎?
有個美國人叫克萊·舍基,在他寫的《認知盈余》這本書里說:
美國人一年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大約2000億個小時,而這幾乎是2000個維基百科項目一年所需要的時間。如果我們將每個人的自由時間看成一個集合體,一種認知盈余,那么,這種盈余會有多大?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的自由時間始終屬于我們自己,我們可以憑自己的意愿來消費它們,創造它們和分享它們,我們可以通過積累將平庸變成卓越。
我沒有看過這本書,這段話是我在百度百科里抄來的,這段話是克萊·舍基自己寫的嗎?不是,他可能壓根不知道百度百科,這就是認知盈余的力量,也就是群眾的力量。
我們通過初始的優質內容形成吸引力原點,從這個原點出發,吸引認同我們價值觀的優質內容創造者,再通過他們對認知盈余——他們對自己自由時間的有效利用,創造,分享優質內容,源源不斷地吸引同類,最終形成一個不可忽視的、巨大的能力場。
最后,要形成生態系統
馬爸爸的淘寶網火了之后,更多細分領域的電商平臺層出不窮,馬爸爸從來都不帶怕的,雙11照樣是全國營業額第一,為什么呢?
因為馬爸爸不單有淘寶,他還有上游供貨平臺阿里巴巴,下游支撐平臺支付寶,菜鳥裹裹,他營造的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跟很多行業推出的套餐服務一樣,他提供的是一個電商臺平,但又不只于一個電商平臺。
那么,成長型社群能不能形成生態系統?
我認為是能的。就像我們奇點讀書會,既然是要“以閱讀為工具成就他人”,那么,閱讀需要書吧?我們就同出版社談合作,讓出版社——這樣專業做圖書的人,給我們提供圖書來源和最新的圖書資訊。
看完書之后可能有的人不太懂,我們就提供書評和分章節的解讀幫助大家理解。
理解之后想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吧?我們開創性地研發了針對每本書的實踐指南。
看了實踐指南還是不會實踐怎么辦?到閱讀訓練營里來,有視頻課程,有導師輔導,還有線下的互動……
參加訓練營多了,自己確實成長了,不滿足于此了怎么辦?到我們的導師團隊里來,成為知識分享和傳播的一員,將“精進自己,成就他人”的理念帶給更多的人。
這樣,每個人都能在這個生態系統里各取所需,想成長的可以成長,想圍觀的有的圍觀,想共贏的還能共贏,這個社群就有了硬度。
K7訓練營的公告里,我寫道:
在地鐵上,在書桌旁,在深夜里,在孤獨時,你靜靜地翻開一本書,
這是我們能想到的,關于你最美好的樣子。
說起未來好像血雨腥風,其實回到初心,不過就是希望自己能在任何時候都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如此平靜心安地活著,伴著一兩本可心的書,伴一兩個知心的人,既懷著歲月遞增的感慨,又懷著夢想退潮的滿足。
這是我對自己的寄望,也是我對每一個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你的寄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