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以南,是江南最大的科舉考場,無數意氣風發的才子前來參加科舉考試時,都要到秦淮河邊欣賞那旖旎風光,與河上的歌妓來一場美妙的邂逅。
曾國潘率領的湘軍一路打到南京,戰亂使得秦淮河失去了昔日的繁華。曾國藩親自監督,采取措施恢復秦淮河生氣,重開因為戰爭耽擱的科舉考試。
毫不夸張的說,秦淮河是南京的象征,是江寧的魂。秦淮河所孕育的歌妓文化,讓多少文人士子,阡陌騷客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
其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當屬秦淮八艷,她們的故事流傳至今,如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說的便是陳圓圓,李香君與侯方域、董小宛與冒襄的風流韻事也廣為流傳。
然而秦淮八艷之首卻應推柳如是。她歷經明清的朝代變更,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在歷史的滾滾紅塵中,她與明末大儒錢謙益的愛情故事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議。
根據陳寅恪《柳如是別傳》改編的電影《柳如是》便是講訴了這位傳奇女子可歌可泣的一生。
?
一、顧影不自憐,覺醒章臺路。
柳如是原名楊愛,號影憐,后改姓柳。在很小的時候便被販賣到了吳江的一家妓院。幸得江南名妓徐佛收養,從小熟習琴棋書畫。
隨后被販賣到周家做婢,年逾花甲的周大學士狀元出身,深深的賞識柳的才學,便把年僅14歲的柳納為妾,經常把她抱在膝蓋上與之一起探討詩詞。然而不久周便去世,他的其他妻妾早就醋意大發,于是失去庇護的柳被掃地出門。
?
柳不得不重返章臺,期間,與明末名士陳子龍相識,兩人蟄居松江,賦詩作對。原本才子佳人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可是一腔熱血的陳子龍心系家國,不愿沉醉于兒女私情。加上陳子龍的原配鬧上門來,兩人最終有緣無分的分開。
?
經歷過一系列的痛楚后,因讀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深受感觸,于是自號“如是”。
身世凄涼,不能自主,歷經世間冷暖,卻無人關懷。她難逃那個時代大多數出生卑微女子的命運。被圈養學藝,時機成熟后被當做商品一樣販賣給他人。
他意識到能拯救她的人就只有她自己。于是從此她不再顧影自憐,他要像辛棄疾說的那樣:巾幗不讓須眉。“青山見我應如是”便是這豪邁氣概的體現。
二、近日西冷夸柳隱,桃花得氣美人中
決心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柳如是,由于才情姿色冠絕當世,一時追求者絡繹不絕。可是在她的眼里,她早已看透了這些所謂的才子大部分都是浪蕩公子,她唯一仰慕的便是當時的文壇領袖錢謙益。
作為東林黨領袖的錢謙益受宦官排擠,閑在家中廣交文人雅士。柳如是突破世俗,著儒裝,扮男相,主動登門造訪錢謙益。兩人見面后相見恨晚,都被對方的才華深深吸引。錢引用柳詩的末句,當場吟道:近日西冷夸柳隱,桃花得氣美人中。
?
隨后兩人陷入愛河不能自拔,文政兩壇風云人物配妓女,年齡相差懸殊,他們的關系被公布后,飽受世人非議。但是錢全然不顧,大白天當著眾人的面,以取正妻的方式,用八臺大驕的方式將之迎進了家門,并贈柳“如聞室”。
此時,柳如是22歲,錢58歲,他們相識于才情,相知與彼此的真性情,最終他們突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走進了彼此的心間,一段“老夫少妻”的佳話就此開始。
?
你聽,那是他們對彼此許下的諾言:
“你不怕我出生青樓,辱沒門楣?”,“我不怕!”
“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 “我不怕!”
“你不怕世道險惡,人言可畏?”,“我不怕!”
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兩人婚后,吟詩作畫,撫琴當歌。但是時局的動蕩,王朝的更替讓這種美好注定是短暫的。
李自成攻破都城,崇禎自縊后,清軍又占領北京。明朝的殘余勢力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朝廷。史稱“南明”,錢謙益赴任禮部尚書,主持大局,和清軍做最后的抗爭。然而,大廈將傾難以改變,最終清軍還是兵臨城下 。
國已破,家何在?有強烈的家國情懷的柳如是隨機勸說錢與之一起投水殉國,怎奈錢試了下水后道: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憤然投水,錢謙益毅然將之救回。
?
錢降清后,在朝為官,柳不愿同去,獨守南京,錢不忍,不久便辭歸。回到南京后,他變賣家產資助抗清人士,因被朝廷發現,被抓入獄。柳如是四處奔走,動用多方關系才將錢謙益救回。
后來,錢謙益因為家中失火,全部的財產化為灰燼 。柳如是毫無怨言的陪著他度過了貧窮的晚年。在錢死后,其宗室前來爭奪遺產,柳為了守護錢的家業,更是為了維護他的尊嚴,懸梁自盡。
?
有人說,錢謙益是賣國求榮的懦夫,不值得柳如是為其守護一生。然而這只不過是圖口快的激憤之言。他們第一次相見,便決定了對彼此的一往情深。
錢謙益投降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讓無辜的生命免遭殺戮,不愿意投水而死,也許是因為他覺的活著就是希望,活著就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做些什么,活著就能繼續守護對柳許下的諾言。
而柳如是后來也理解了錢謙益,因為那一聲“你可燒我屋中書,不可燒我腹中書”便是錢內心最真摯的吶喊,他知道錢謙益仍舊是那個熱血之士,他們依舊是彼此不可或缺的依靠。
昨天,我和朋友去了廣富林遺址瞻仰了陳子龍的墓冢,在這充滿詩情畫意的水云間,我仿佛再次看到了他們憑欄遠望,吟詩作對的場景。
杜秋娘曾淺吟低唱: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柳如是從周門落魄離開后,廣交名士,與復社、幾社、東林黨人談局論勢,和詩唱歌。這時的柳如何嘗不是與杜秋娘在歷史的空間中遙相呼應?
身世飄零,歷經凄慘后,她也曾顧影自憐哀嘆:無情殘照無,霜條孤影。 可是自我意識覺醒后,她意識到哀嘆無濟于事。于是她用“青山見我應如是”的豪邁予以反抗。
在親眼見證了同為歌妓的朋友只能在夜晚的黑暗中被人納妾接走,迎接未知的命運時。她為自己爭取到了一份光明的愛情。
前人吟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柳如是爭取自我的同時,緊系國家存亡,她可以憤然投江以身殉義,也可以像男兒那樣包羞忍恥!
她是敢于突破傳統、勇于追求自我的新時代女性,更是義薄云天、巾幗不讓須眉的護國戰士!怎能不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