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色鹿·唐朝與東亞
【?編輯推薦?】
本書主要討論了唐代東亞貿易關系、漢字文化圈、唐代遼東地區統轄制度、中古東亞史學術史新問題等,觀點鮮明、邏輯嚴謹、層次清晰、論述規范。作者致力于從學術史的視角探討唐代東亞關系,對于推動古代朝鮮半島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中韓關系和朝鮮史、東亞交通史等問題的研究具有一定學術價值。?
【 內容簡介 】
“東亞”正如“亞洲”一樣,是一種來自外部建構的概念,中國古代與“東亞”概念接近的一個詞是“海東”。大唐作為一個巨型政治體,其與周邊世界內容豐富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復雜的政治關系構成了半部全球史。處于極東位置的東亞諸國,背靠地球上面積大的海洋,其主要的面向就是唐朝,這就構成了唐朝與東亞的關系。
【 作者簡介 】
馮立君,歷史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暨東亞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兼任中國朝鮮史研究會理事、《中國與域外》集刊主編等職。
目 錄
序 拜根興?
唐朝與東亞(代前言)
第一章 唐代東亞的貿易關系
唐代對外貿易與東亞海域
唐·新羅·日本三國貿易關系
唐·新羅·日本對外貿易機構
第二章 唐代東亞的漢字文化圈
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構造
新羅的漢字文化
朝鮮半島與漢字文化圈
第三章 唐代的遼東經略
·············
【 搶先閱讀 】
國王、刺客與進士:渤海國與唐朝恩仇記1、女皇派來的追兵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六月,在帝國邊陲的營州(今遼寧朝陽),契丹部落舉兵反唐,殺死營州都督,并迅速攻占不少城池,北方邊地形勢嚴峻,進而幽冀地區受到威脅。朝廷開始組織、調動軍事力量進行反擊。
營州是大唐帝國東北方的重鎮,這里除契丹部落民外,還有另外一些內附唐朝的部族。其中比較重要的是“靺鞨之眾”與“高麗余種”(高句麗遺民)。契丹叛唐自立,靺鞨人與高句麗遺民這兩股力量各自在其首領的領導下,趁亂向東奔逃,脫離了唐朝的管控。靺鞨人首領是乞四比羽,高句麗遺民首領是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
乞乞仲象與乞四比羽的目標無疑也是脫唐自立,因此他們率部渡過遼河,向東到達太白山東北,憑借奧婁河天險,樹壁自固。在契丹叛軍勢力正囂時期,唐廷對靺鞨人只能采取安撫政策,于是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一并赦免其罪。但是乞四比羽不受命,皇帝武曌在平定了契丹之后,下詔讓大將軍李楷固、中郎將索仇率軍擊殺之。
唐軍先破斬乞四比羽,乞乞仲象亦亡故,大祚榮遂將高句麗和靺鞨之眾合并,繼續遁逃。李楷固大軍窮追不舍,度過天門嶺,大祚榮于是與唐軍展開決戰,唐軍大敗,將軍李楷固脫身而還。當時東北的形勢是契丹、奚等全都降附突厥,道路阻絕,唐廷無法再討伐大祚榮。“天高皇帝遠”的大祚榮,進入牡丹江流域,筑城自衛,逐漸吸納遼東地區的其他靺鞨部族以及高句麗遺民,最終建立了國家。可能是因襲了其父乞乞仲象受封唐朝的爵號“震國公”,因此大祚榮的政權最初稱為“震(振)國”,抑或“靺鞨國”。
成功建國的大祚榮,再未遭遇女皇派來的追兵,反而接獲了新皇帝的善意。
唐中宗即位后,遣侍御史張行岌前往靺鞨國招慰。這是帝國東北方政策的良性轉變,扭轉了武曌時期四處樹敵、蔑視北族的不智行為。大祚榮也迅速做出回應,派遣自己的兒子大門藝入侍,這相當于一種留在唐都的“人質”,表示臣屬于唐朝。唐朝本欲遣使去冊封大祚榮,卻因契丹與突厥連歲寇邊,交通中斷,使節難以抵達。
直到睿宗先天二年(713),大唐終于遣郎將崔忻渡海,繞開陸路威脅,前往大祚榮的都城舊國(今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冊拜大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仍以其所統為忽汗州。自此以后,大祚榮所建立的國家開始向大唐遣使朝貢,并改稱為“渤海國”。
2、皇城刺殺令
渤海國從一開始就極為重視與唐朝的關系。然而,第二代王大武藝時期,渤海國對唐關系出現了嚴重問題。
···············
享書社丨讓時間變得優雅
免責說明:以上圖片及部分內容來自網絡,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轉載或引用僅為傳播更多信息,部分素材來源于互聯網,無法核實其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