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元恂剛出生不久就被立為太子,孝文帝性情仁厚,懇求祖母馮太后留元恂的母親林氏一命,馮太后不肯,林氏只得按照殺母立子的制度被處死。
長大后的元恂不喜歡讀書學習,他長得身肥體胖,受不了河南夏天的炎熱,經(jīng)常思念回到北方去。孝文帝賜給他衣帽,他私下里卻常穿著胡人的衣服。中庶子高道悅多次懇切地勸諫元恂,元恂非常厭惡他。
八月初七,孝文帝到嵩高去巡視,元恂與心腹密謀策劃,叫來養(yǎng)馬的人,騎了快馬疾馳返回平城,并親手在宮中殺死了高道悅。領(lǐng)軍元儼嚴守門禁,防止出事,到了夜間才安定下來。
第二天清晨,尚書陸琇急忙騎馬去向孝文帝匯報。孝文帝聽了大吃一驚,但是沒有聲張此事,仍然按計劃到了汴口,然后才返回。
二十三日,孝文帝回到宮中,召見元恂,數(shù)說了他的罪過,并且親自與咸陽王元禧輪番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著拽出去,囚禁在城西,一個多月后,元恂方才可以起床。
孝文帝在清徽堂召見群臣百官,商議廢去太子元恂一事。太子太傅穆亮、少保李沖摘去帽子,伏地磕頭謝罪,請求寬宥太子。
孝文帝說:“你們謝罪,請求寬宥太子,是出于私情,而我在這里所要商議的卻是國家大事。‘大義滅親’,為古人所看重。如今,元恂想要違抗父命而私自逃叛,占據(jù)恒、朔兩州,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大的罪惡嗎?如果不把他廢掉,就會成為社稷的一大憂患。若等朕死去,只怕是會重演晉國的永嘉之亂了。”
于是,廢太子元恂為庶人,安置于河南無鼻城,派兵看守,對其衣服飲食的供應(yīng),僅僅免于饑寒罷了。
以前,文明太后曾想要廢去孝文帝,穆泰苦苦勸諫才得以中止,于是穆泰深得孝文帝的寵信。到了孝文帝南遷洛陽后,所親近信任的大多是中州的儒士,所以皇族內(nèi)部以及代京人往往對此感到不高興。
穆泰從尚書右仆射出任定州刺史,但是他不愿意去上任,自稱長期有病,在氣候暖濕的地方會更加嚴重,請求調(diào)到恒州去。
于是,孝文帝調(diào)恒州刺史陸睿為定州刺史,另任穆泰為恒州刺史。穆泰到達恒州之后,陸睿還沒有出發(fā)前去定州,于是兩人就一起密謀反叛作亂,并且秘密勾結(jié)鎮(zhèn)北大將軍樂東陵王元思譽、安樂侯元隆、魯郡侯元業(yè)、驍騎將軍元超等人,共同推舉朔州刺史陽平王元頤為主。
陸睿認為孝文帝是仁德之君,勸說穆泰慢慢進行,因此穆泰暫時沒有叛亂。元頤假裝同意穆泰等人,以便穩(wěn)住他們,而秘密地把情況上報朝廷。
吏部尚書任城王元澄有病在身,孝文帝召見他,對他說:“穆泰圖謀不軌,煽動誘說宗室,策動叛亂。如果真的舉事,我們現(xiàn)在剛剛遷都,北地人依戀舊土,南北紛擾,朕在洛陽就不穩(wěn)了。這國家大事,不是你無法辦好。所以,你雖然有病在身,還得勉強替我走一趟,解決此事。你去后觀察形勢,假若穆泰的勢力還不太強的話,就直接把他擒拿了;如果他的勢力已經(jīng)強盛,就秉承我的旨意發(fā)并、肆兩州之兵討伐他們。”
元澄回答說:“穆泰等人愚蠢至極,這是由于戀舊使然,他們叛亂完全是為了這個,并非有什么深謀遠慮。我雖然無能膽怯,但對付他們還是行的,完全可以制伏,希望陛下不要擔憂。我雖然患病,又怎么敢推辭呢!”
孝文帝笑著說:“任城王愿意北行,朕還有什么可憂慮的呢?”于是,授予元澄符節(jié)、銅虎符等,還帶了天子身邊的侍衛(wèi),讓他代理恒州事務(wù)。
元澄一行人到達雁門時,雁門太守夜間來報告說:“穆泰已經(jīng)帶兵往西邊投靠陽平王去了。”
元澄立即命令出發(fā),右丞孟斌對他說:“事情還難以估量,應(yīng)該奉圣旨召集并州、肆州的兵力,然后再慢慢進發(fā)。”
元澄說:“穆泰既然謀劃叛亂,理應(yīng)據(jù)守堅城,然而卻去投靠陽平王,思量他的行為,好像是勢力不強。穆泰既然不與我們抗拒,那么無故發(fā)兵就不太合適了。所以,只須迅速前去鎮(zhèn)壓,民心自然會能安定。”于是下令加快速度,日夜兼程前往陽平。
元澄派出李煥單人匹馬進入平城,使穆泰感到非常意外。李煥告諭穆泰的同伙,對他們講明利害得失,結(jié)果這些人都不接受穆泰的指揮。
穆泰無計可施,只得帶領(lǐng)部下幾百人攻打李煥,不能取勝,就從城西逃跑。李煥追上擒獲了他。
很快元澄也到了,肅清了參與叛亂的同黨,拘捕了陸睿等一百多人,全部投入監(jiān)獄,而民間安定無事。元澄把穆泰等人的罪行一項項地列出,上表奏告孝文帝。
孝文帝非常高興,召集公卿大臣們到一起,把元澄的上表出示給他們看,并且說道:“任城王可以說是社稷功臣啊!看他寫的這些判決之辭,除了古時候的皋陶氏,誰能超過他呢?”
正月初八,北魏立皇子元恪為太子,說到廢太子元恂,李沖謝罪說:“我愧為太子師傅,沒有能教導好他,實在有罪。”孝文帝說:“朕尚且不能教化他的惡劣,你做師傅的何必謝罪呢!”
太子元恂被廢后,頗為悔恨自己過去的過失,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奏孝文帝,告發(fā)說元恂又與手下的人謀劃叛逆,于是,孝文帝派元禧奉了詔令,帶著椒酒去河陽,賜元恂死,死時年僅十五歲,然后用粗劣的棺木和平常的衣服裝殮了他,埋葬于河陽。
孝文帝到達平城后,提審了穆泰、陸睿之黨,沒有一個人說自己冤枉。當時,任命都認為任城王元澄公正、明察,穆泰及其親信黨徒都伏法,陸睿被賜死獄中,他的妻子得到寬宥,被流放到遼西,成為平民。
孝文帝遷都洛陽,改變了舊的風俗習慣,但是新興公元丕一點也不高興這樣做,孝文帝因為他在家族中年輩較長,因此就沒有強行讓他更換,只是用大道理勸說他,讓他不公開反對罷了。
等到朝中大臣都改換了衣服帽子,每天上朝時殿內(nèi)朱衣滿座,唯獨元丕還穿著胡服站在其間,后來才慢慢加上了帽子和帶子,可是仍然不修飾外表儀容,孝文帝也不勉強他。
太子元恂從平城遷到洛陽的時候,元隆(元丕之子)與穆泰等人密謀留住元恂,于是起兵截斷雁門東陘、西陘二關(guān),陰謀占據(jù)關(guān)北恒、朔二州。當時,元丕在并州,元隆等人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了他,元丕表面上憂慮事情難以成功,口頭上雖然反對,但是心里卻頗為贊同。
等到穆泰等人叛亂之事敗露之后,元丕隨孝文帝到了平城,孝文帝每次審問穆泰等人時,常常讓元丕坐在旁邊觀看。
有官員奏告元業(yè)、元隆、元超罪該滿門抄斬,元丕也應(yīng)該連坐治罪。孝文帝以元丕曾經(jīng)接受詔令許諾免死,就免了他一死,黜為平民,讓他的后妻和兩個兒子陪伴他居住在太原,而殺了元隆、元超及其同胞兄弟元乙升,其他的兒子流放到敦煌。
以前,元丕、陸睿以及仆射李沖、領(lǐng)軍于烈等人都受過皇帝的免死詔書,陸睿被殺之后,孝文帝在賜給李沖、于烈的詔書中說:“雖然朕曾經(jīng)詔許陸睿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免于一死,可是他居然犯下叛逆謀反的陰謀,自己有負于鬼神,是他違背了曾經(jīng)發(fā)過的誓言,所以他的死與朕沒有關(guān)系。他叛亂謀反既不同于其他諸犯,即使想要寬宥他,又怎么可能呢?然而朕猶不忘先前說過的話,所以讓他自己在獄中自盡,并且免去他兒子的死罪。元丕的兩個兒子、一個弟弟,最早策劃叛亂,最先參與叛亂,理應(yīng)連坐處死,朕特加寬恕,只是黜為平民而已。朕本來期望與他們有始有終,而他們自己棄絕與我,違背良心,產(chǎn)生不軌的念頭,這是多么令人感到可悲的事情啊!所以,特意告訴你們一下,想必不會令你們奇怪吧。除了謀反這件事情以外,朕對他們的一片真心皎如日月。”李沖、于烈都上表致謝。
當時平城的鮮卑族人,多數(shù)與穆泰等人一起策劃,唯獨于烈沒有絲毫參與,因此孝文帝對他更加器重了。他考慮到在北方的酋長們害怕暑熱,就任由他們秋天來到洛陽,春天再返回各自的部落去,當時的人們稱他們?yōu)椤把愠肌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