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賺錢和如何才能賺到錢,認為自己一輩子就該這樣,不相信會有太多改變。
富人:骨子里就深信自己生下來不是要做窮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強烈的賺錢意識,這已是他血液里的東西,他會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致富。
窮人:一個享受充裕時間的人不可能掙大錢,要想悠閑輕松就會失去更多掙錢的機會。窮人的時間不值錢的,有時甚至多余,不知道怎么打發,怎么混起來才不煩。如果你可以因為買一斤白菜多花了一毛錢而氣惱不已,卻不為虛度一天而心痛,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富人:一個人無論以何種方式掙錢,也無論錢掙得是多是少,都必須經過時間的積淀。富人的玩也是一種工作方式,是有目的的。富人的閑,閑在身體,修身養性,以利再戰,腦袋一刻也沒有閑著;窮人的閑,閑在思想,他手腳都在忙,忙著去麻將桌上多摸幾把。
馮小剛的《1942》里,張國立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說了一句話:「我知道咋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那時候咱再回來……
地處三峽庫區,三峽工程蓄水前期,縣城需要搬遷。搬縣城就需要大興土木,需要很多建房子的磚。
一個鎮上正好是兩條河的交匯處,河沙堆積,是優質的建材。有頭腦的人去河里挖沙,打成磚,運到縣城去賣。有利可圖,村民群起效仿。
政府覺得這是惠民的好事,愿意支持。政府給一家墊資十萬元,置辦打磚的機械。但是這十萬元要還,還有利息。
有個聰明的人算了一個賬,縣城搬遷大概也就三五年的事情,需要的磚總共就那么多。大家都打磚,最后一家肯定掙不了十萬塊錢。于是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大坑,千萬別吃虧。大家交相稱贊,并且慶幸有他這么個聰明人。
唯獨老王例外。他找政府貸了款,買了打磚的機械。十多年過去了。縣城搬遷早已結束,但是縣城的房價一漲再漲,房子建了一波又一波。連鎮上的房子也如雨后春筍,一夜之間到處都是工地。
老王不僅還了政府的貸款,還擴大了磚廠的規模,機械日夜轟鳴。政府為了規范,關閉了所有打磚的小作坊,全鎮就剩了老王一家磚廠。村里身強力壯的勞動力都去給老王打工。
節儉的人心中往往只有一個想法:省錢。為了省錢,就要算賬,就爬吃虧。算著算著,就容易只看到手里那點錢,而鼠目寸光,看不到遠處。
省錢,反而失去了掙錢的機會。
正所謂:“窮人忙手腳,富人忙頭腦 ”
做人成功的關鍵,就一個字,熬。
你熬得住出眾,你熬不住就會出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并不是一日之功形成了海。
人若輝煌,十年寒窗,
也不是一日之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