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的古希臘史從哪兒來?
雖然歷史學家一致同意早在40000多年前,現在我們稱為希臘的這片地區就有人類定居了。在大約1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時期,這些族群已經從靠打獵和采集為生轉為開始種植農作物,馴養家畜了。但因為年代太久遠,歷史學家們找不到任何成系統的、確實可信的文字記載,因此我們所知的這點古希臘史完全是史學家們根據發掘出來的文物和歷代傳下來的只言片語拼湊出來的。
在正式開始學歷史之前,去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時候我幾乎從來不在史前文明或者遠古文明展廳停留。原因很簡單:那些“器" - 石器鐵器青銅器 - 看起來都好簡陋,那些”藝術作品“就算還能分辨出想要表現什么也都好粗糙,灰頭土臉的,實在沒什么意思。再說一個一萬年前的碗比起一個一千年前的碗,似乎在功能上也看不到什么長足的改進。
開始學古代史才明白考古發現的重要性:那一萬年前的碗,至少說明 1)一萬年前這地方就有人住,以及 2)他們已經會改進大自然的贈予 - 掌握了做碗的技術。如果一萬年前和一千年前的碗還能看出在設計或者技術上有什么相似,那么沒準這兩批人類還有什么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一千年前和九百五十年前這同一地區出土的兩個碗在風格材料或者設計上相當不同,那么很有可能他們來自兩個文明。第一個文明可能毀滅了,或是被第二個文明占領了,或是與第二個文明通商了。
這些還只是發掘出來陳列在博物館里的展品,考古發掘的地點就信息量就更大了。以古希臘新石器時期后期和青銅器時代前期的米諾安文明為例:通過對克諾索斯宮殿遺址(約公元前2000年,見下圖)的發掘和與其它更古老文明宮殿和城市結構的比較,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時候的宮殿起著收集再分配的功能。圖中這些小格子都是分隔開來的儲物間 - 米諾安人民以宮殿為中心,收集各地運送來的農作物和手工產品,再按一定的規劃分發到各個區域去,以保持物資流通到需要它們的地方去。
在這個地點發掘的遺跡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不同種類的農作物、橄欖油、手工藝品等物資,既然宮殿是收集和再分配的中心,米諾安人自然需要把它們的數量和種類都記錄下來。這時候文字就非常重要了。
果然,在克諾索斯的這片遺址上,英國考古學家阿瑟·埃文斯(Arthur Evans)在20世紀初發現了兩種線形文字,它們也是目前在希臘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埃文斯將看起來比較古老的一種稱為線形文字A,另一種稱為線形文字B。線形文字B在20世紀50年代被破譯了出來,而線形文字A的意義對我們來說仍然是個迷。
線形文字B的破譯對我們學習和理解古希臘文明有著重要含義,考古學家們憑借對這種文字材料在希臘半島和地愛琴海群島的收集和分析發現這種在米諾安文明大本營發現的語言其實是屬于邁錫尼 -- 一個發源于希臘半島的文明的。可惜的是,這種文字只是一種用來記錄物資的方式(見下圖文字含義),在目前發現的所有語料中線形文字B從來沒有以任何句子的方式出現過。
雖然可惜,這種文字的破譯仍然證實了考古學家對米諾安(后來是邁錫尼)宮殿功能的猜測。無論如何,文字和文物相互輝映時,我們總感覺離歷史的真相更近了一步。
米諾安以及其后的邁錫尼文明在公元前1100年時由于無法證實的原因消亡了,此時離我們所知最早的希臘有書面記載的文學作品《荷馬史詩》的出現,還有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