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半天了,怎么兩頁作業還沒做完?”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經常是父母和老師的口頭禪。為什么會這樣?是小孩不懂怎么做嗎?是作業太多了嗎?是小孩好動嗎?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小孩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被太多的事情給分心了,他沒辦法專注去做完一件事情。
一、專注力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樣?
一般來說,影響即時專注力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類:1、生理因素,包括由缺鋅導致的注意力缺陷、睡眠不足、疲勞、生病等生理狀態;2、心理因素,通常表現為內心焦慮,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想法,難以平靜;3、外界干擾因素,外界干擾因素在個體年幼時通常表現為父母的打斷和過度干擾。
而長期專注力的損害則主要有以下因素:
1、家庭和社會環境? ? ??
2006年,美國人創造出了“惑怒”(pizzled)這個單詞,它是困惑(puzzled)與憤怒(pissed)組合而成的詞,用來形容“我和你在一起,你卻掏出手機給別人打電話”的感覺。這是一種你當我“不存在”的感覺。
我曾經做孤獨癥的評估和康復工作,在線上評估的時候,發現大部分的家長普遍不知如何與孩子相處,要么一直在教小孩數字或文字,要么一直在命令孩子玩這個,做那個,卻不會真正的互動。即使互動起來也是很別扭,總感覺少了什么。
其實不只是孤獨癥的家長,我們的很多家長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以至于很多人干脆回避與孩子的溝通和互動,更有甚者,直接埋頭于手機或電腦當中。這樣的示范作用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也讓孩子覺得確實手機/平板更好玩,進而個體逐漸沉浸于虛擬之中,難以投入現實生活當中。
而如果你要問我,這和專注有什么關系?是的,表面看來,確實沒什關系,但心理學實驗表明,如果個體長期玩手機,處于這種信息碎片化、信息轟炸的環境中,缺少思考和感悟,他的智商將會下降10分,甚至比吸食大麻的影響還大!而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過于沉溺互聯網的狀態會直接損害個體的現實感、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
《星球大戰》中的尤達大師曾說過“注意即現實”,我們的認知過程首先要經過注意的選擇,你關注什么,你就會看到怎樣的世界。
你的世界里的信息是瞬息萬變的,你也將難以駐足在此時此刻。
2、焦慮的內心? ? ? 個體如果處在信息大爆炸的情況下,很容易就焦慮了。外化的信息內化到了內心,就變成了強烈的內部噪音。比如很多人因為朋友圈的聒噪,而關閉了朋友圈。正是由于這種隨時可見并且極易獲得的信息,讓人不自覺地攀比、考較,而內心又沒有一個穩定的自我與他人,這讓很多人感覺要被淹沒掉。
這種焦慮和恐懼時時刻刻影響著當事人,試問,個體如何能靜下心來欣賞一部著作、甚而專注地投入一件事業當中呢?
二、那么,專注力到底是什么呢?
專注(attention,也稱注意)是心理活動對活動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當個體極度專注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類似于“物我兩忘”的感覺。而我們專注力的品質,不只是包括注意穩定性(持續度)、還包括范圍、廣度、注意選擇性、注意的轉換(從當前活動轉換到下一活動)、注意的分配(你能同時關注幾個活動對象)等等。而我們俗稱的專注主要指的是注意的穩定和持久度。
有一位神經科學家理查德做過一個心理學實驗,實驗任務是每次聽到某個音調就摁下按鍵。結果發現,如果實驗對象專心致志,那么他們的前額葉皮層釋放的電信號就會與目標聲音精確的實現同步。這種同步現象被他稱為“階段鎖定”。
階段鎖定:專注力高度集中時,前額葉皮層的關鍵回路與意識指向的目標的同步狀態。這樣的狀態下,學習的效率將會大大提升
通過這個程序,我們將可以測試個體的專注度水平。但對我們的一天來說,不專注的時間(也可稱走神)卻占據了相當長的部分。換句話說,這與我們專注產生的機制有著密切的關系。
專注力是自上而下(需要努力,抑制沖動)的還是自下而上(自動的,由情緒驅動)產生的呢?換句話說,我們是先有了意識才去注意,還是注意后才有了意識?
根據進化歷史,我們的大腦更為偏向自下而上的短時思考、沖動及快速決策,而自上而下的隨意注意則是后期發展的產物。但在如今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卻越來越需要運用自上而下注意的沉思、衡量以及計劃等功能。而這卻容易造成能量消耗,使原本新鮮的事物變成習慣性的機械行為。最后被自下而上神經回路所接管。
我們的大腦都喜歡節省,遵循經濟原則,那么專注產生需要的自上而下的能量將會消耗很大。專注力就像控制力一樣是一種能量,都需要節省使用,過度消耗反而會出問題。
而人們沉溺于電子產品,容易造成經常性的專注力超載,專注力、自控力常因此受到損害。這不得不說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了。
三、如何科學、合理地培養專注力?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在預測當今經濟發展趨勢時曾指出:“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信息社會消費的是人們的專注力。”
既然專注力將變得越來越稀缺和珍貴,那么如何培養專注力呢?
1、對癥下藥
我們常說,治病,找到病因很重要。那么我們根據專注力的影響因素,可以有針對性的制定一些對策。
上面我們提到分散專注力的事物不外乎兩大類:外部的感覺干擾和內部的情緒干擾。
外部的感覺干擾比如環境中的背景聲音、形狀、顏色、氣味、觸感等等,如果不特地注意,這些內容對我們的干擾效果將會很小。即使身處鬧市,如果你的選擇性注意能力夠強,那么他們也影響不大。
這種選擇性注意的能力,可以使用系統脫敏的方法,逐漸塑造出來。具體來說,先把干擾信息進行評級,然后把干擾信息逐級增多,干擾慢慢加大,個體逐漸對這樣的環境產生適應,達到脫敏,從而專注在自己當前的活動中。
然而針對內部的情緒干擾則較難移除。因為此類信息帶有情緒性信號,我們基本上很難控制它們。比如,與自己有關的信息,特別是當它帶有評價意味的時候,個體就會像條件反射似的,心神都會被它吸引去;再比如當你因失戀、失眠等而焦慮、心煩意亂的時候,我們也很難輕裝上陣,只能面對這些心理負擔。而如果強制性的忽略,只是盲目地“沉浸于工作或其他事物”的話,這個代價將會換其他方式表現出來,比如健康的代價。
既然這樣,那我們怎么辦呢?
作者從兩個方面做出了解答:自我以及他人。
從自我角度來看,傾聽內心的聲音是很重要的。喬布斯曾對斯坦福畢業生說“不要讓他人的聲音淹沒你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追隨自己的內心和直覺,它們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東西”。你不想要的東西,你的身體會告訴你。當你確定了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實現的。
TPJ系統能使大腦與情緒體驗絕緣——排除情緒干擾、保持冷靜的理性,當大腦切換到TPJ模式時,等于筑起了一道墻,在你集中注意力的時候,確保你對情緒的傳染性免疫。
2、專注力訓練
在這里,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它研究的是兒童的延遲滿足與抵制誘惑的能力與其今后的個人成就的關系。給兒童的指導語如“如果你愿意,你現在就可以吃糖;但如果你等我辦事回來再吃,你可以得到兩顆糖”。在這種訓練中,有3種能力在起作用,一個是把注意力從具有很強吸引力的目標上轉移到他處的能力;一種是抗干擾的能力,也即是把注意力保持在他處,而不是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另一個是能夠專注在未來目標的能力,比如15分鐘后可以得到兩顆糖。這3種能力加在一起就變成了意志力。
如果我們在個體幼年時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在抵制誘惑時所需要的策略,那么將會對兒童今后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甚至對于大腦相關功能未得到充分發展的兒童,還可以起到重塑大腦部分網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