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中年,越向前走,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孤獨,有時候獨自一個人跟自己的內心對話,人生和生活怎么變得這樣糟糕、不堪和無奈。
我常把自己的人生宿命歸結為80年,這己經是一個很樂觀的估價了。又常把這80年歸結為三階段,20歲前后為成長求學期,20歲到60歲之間為創業守成期, 60歲以后為回歸自然期。
現在的我卻脫離了這種預想的生活軌道,走進了人生的無耐搖擺時段,進也不可行,退也不好是,猶猶豫豫,孤獨行走。
在外人看來,這個非常成熟的狀態,不應該左躲右閃、舉棋不定、思慮再三。今晨早早醒來,外面還是一團漆黑,我也未開燈,睜開眼在黑暗中思考。我發現自己的內心是孤獨的,一種從未有過的孤獨。
先是發現最應該理解你的人,反而是不重視你的內心感受了。愛人在外地,有工作,有老人,有孩子,常年累月,油鹽米面。一天下來,身心俱疲。交流幾句,常常是一日所聞、家長里短、長吁短嘆。
再就是工作按部就班,況且是一日少于一日。領導還是高高在上,若有機會私下聊幾句,也是一副長輩長兄的面孔,說幾句心里話也沒機會。年輕同事有些唯唯諾諾,主要談工作,交心就勉了,不在一個輩上。年齡相仿,職級相近,有點競爭的,還得設防著,多累呀。
我常覺得,工作狀態是生活的另一副面孔,清醒的、冷峻的、不冷不熱的面孔,只是對我們這些中年人而言,或如同我這樣的中年人而言,罷了。
其次是朋友和同學,大多數是正常的你來我往,無非是遇事時幫點忙,逢年過節聚個會,平平淡淡還好,有點比較,相熟的還好,生一點的也許是不歡而散。
有那么幾個死黨或密友,可以聊天,也多是人間凡事,個人觀點,偶爾觸及點實質的,也聽不到幾句發自內心的忠告或勸告。
有時會覺得,大家是不是都帶著面具生活呢。這導致的是,我們內心深處是寂寞的。
最后說說親友和父母。親友的交流多在節假日,多是海闊天空的聊皆大歡喜,少是家務事、大家事、鄰里事,一涉利益也會臉紅脖子粗,誰還會關注你的內心呢。
至于父母,到了我這個年齡,應該是讓他們省心的時候,還能多說什么呢。兒時天真頑皮,年少從軍,長年在外。有次母親在電話里說,兒啊,有多久沒有當面叫聲媽了啊。父母的心靈也需要慰藉,何況我們自己呢。
人生越往前走,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孤獨。這種孤獨是前所未有的。與之前的努力奮斗相比,更加重了我的這種孤獨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越孤獨越寂寞,就會越渴望越期待。這就讓我對孤獨感有一番新的認識和理解。
孤獨是一種清醒。孤獨者最清醒。孤獨下來,可以沉思、追問和省察,重新審視自我,清醒看待自我。沒有省察的人生,難有“世間皆醉我獨醒”的境界和自覺。
孤獨是一種成熟。沉寂下來,遠離浮躁,省察人生,是成熟的一種表現。成熟在于自我調適,孤獨體現人生歷練。一孤獨,就成熟,不是順口溜,而是勵我策。
孤獨是一種開始。沉寂得越久,出發的越早。在孤獨中尋找新的自己,本身就是新一輪的肇始。孤獨是突破的開始,只要找到出發點和目標點,我們就會疾步向前。
孤獨是一種出彩。出彩是人生的又一次重塑。孤獨者也最勇敢,最善于創造。重塑的力量,來自曾經的孤獨、茫然、失落和知困、知難、知進,結果可想而知。
我不知道自己還要孤獨多久,但我知道孤獨總有盡頭,總可以找到從前的自己。
思考孤獨,孤獨給予我的不是悲切、空嘆和孤芳自賞,而是告誡我沉穩起來、保持清醒、重新開始,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
走出孤獨,不僅要滿懷期待地推門上路,而且要打開靈魂的枷鎖,把那個囿于一尺方域的我丟棄,輕松愉悅地整裝前行。
為什么我們越來越孤獨?孤獨是因為我們不自滿不知足,所以我們要不自棄不放棄,帶著自信和勇氣與新時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