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巨嬰的特點
1.自我意識狹窄,無法預知自己的言行對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響
2.人身依附,使自己成為他人或機構的一部分,喪失或出賣個人良知底線
3.在人際和社會層面,為了操控而操控,無法施與愛或享受愛。
2.巨嬰心理:共生
這種共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于我們的身邊。愛情上的共生體現在你是我的,我是你的,所以我不能容忍你有一點背叛,不能容忍你有好的異性朋友,不能容忍你有自己的獨立空間。親情上也是,尤其體現在母親與孩子上,這時候的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我離不開你,所以我必須控制你,如果你離開了我,或者反抗我,我就會很痛苦,甚至會痛苦得想死。
更普遍一點,共生,是集體主義的源頭。在集體主義的大環境下,所有人的私心都要隱藏起來,表面仁義道德,私欲卻泛濫成災。
3.中國家庭的常見漿糊邏輯
1.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聯想到最令青年人煩惱的相親,就是這種邏輯的完美體現。
2.所有的關系是我的事
這種邏輯導致的結果就是累死自己還惹人嫌,說不定還引發大戰。著名的有婆媳大戰。記住:不是所有人之間的關系都需要你去維護。
3.我和你之間是透明的
這種邏輯的具體語言表現形式說得好聽一點叫做我懂你,你也懂我。說的偏執一點就是,你怎么會不明白我是怎么想的呢?你就是這么回事,我當然知道!
4.你=你們。我們=我
用小學生場景解釋一下,就是我和你是好朋友,別人欺負了你,就相當于欺負了我,所以我要幫你欺負回去,同時,欺負你的人的朋友也都是我的(們)敵人。
4.中國式好人
中國式好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順從聽話不反抗。我曾經上高中的時候也被人定義為老好人,因為我基本上不會拒絕別人的請求。但是后來我高中閨蜜告訴我,這樣不行,我必須要學會拒絕。當我逐漸不當“好人”之后,我發現,自己心情更好了,同時也贏得大家的尊重了。就像佛洛依德說的,一個人必須學會合理或象征性地表達他的攻擊性,否則他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5.如何看待孝順?
孝道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傳統美德,是應該尊崇的,是應該恪守的。直到我看了這本書。我才真正看到了為什么中國人缺乏創造力,沒有生活的情趣。或許就是因為我們從小就被要求聽話,被壓制天性吧。看到二十四孝的故事,真的覺得郭巨埋兒這種故事真的是愚孝。而且小時候被壓制的越厲害,長大了就越有可能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并且將自己的孩子作為攻擊對象,因為他們最安全。這也是為什么對外人好,對親人不好的一方面原因。因為安全。
之前看《天堂電影院》,男主幾十年沒有回家,當回家時,母親依然很慈善,而且很開心地為他開門。在中國,我覺得很難想象這種事情。幾十年不回家,我覺得大部分人回家肯定都是先遭受質詢和壓力而不是愛。這也是在孝文化環境下的壓力吧。
6.我們都需要愛和回應
我們都需要回應,尤其是嬰兒,他們特別敏感。如果媽媽充滿愛和熱情的回應了孩子,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被喜歡,被愛著的,就會對世界充滿善意。反之,就是對世界的冷漠和惡意。成人也是一樣,我們需要對方語言上的,肢體上的熱烈的回應,如果沒有,就一定會出問題,如果長期沒有,關系一定會破裂。所以,伸開我們的懷抱,擁抱世界,也擁抱自己吧。我們都需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