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松弛感】是今年特別流行的話題,我也在“松弛”這條路上不斷嘗試,不斷探索。但“松弛”畢竟不是去按摩店推個拿那么簡單,身體的松弛好辦,精神上的松弛難辦,有時候還容易走火入魔。
誰都喊著要“松弛”的口號,但又容易走入“松弛”的誤區,變成了“心靈按摩”。“松弛”這個狀態也讓自己產生懷疑,要不要接受這種“雞湯文化”,雞湯并沒什么卵用。
人要走出思想的死胡同,先要讓身體走出去,前段時間行走在四姑娘山上,在3600多米的海拔,在人跡稀少的山間路線,帶著點高反和缺氧的狀態,給了自己很多思考的空間和啟發,也讓自己開始真正悟到“松弛感”的真諦。
001 無須“內卷”,也不必“躺平”,保持松弛就好
為什么內卷在今天彌漫盛行?主要來自兩點:
第一,競爭白熱化。在職場幾乎人人都感受到“內卷”的壓力。我們把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一點一點當成了籌碼,然后投入職場競爭。但財富的增長速度卻遠不如時間和精力成本的增長來得快。
我們又不得不繼續跟進加碼,結果職場競爭黑洞,一點一點吞噬了本屬于個人家庭生活和興趣生活的時間與精力。沒有任何人能在生活嚴重失衡且越來越緊張的狀態下過得安然恬適。
第二,每個人想追求的目標變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高。互聯網擴大了我們的眼界,也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欲望。社交媒體中各種“炫曬秀”越來越普及,不但讓我們心生艷羨,還讓我們深感“我本該活得如此”。
這確實給了我們向夢想沖刺的動力,但從另一方面看,漫長的“求而未得”形成了更多的壓力與患得患失的情緒。
很多人“被內卷”的狀態是:我本并不想如此“拼命”,但看著身邊的小伙伴“沒日沒夜”,自己實在沒辦法停下來偷懶,因為心理上會受到譴責;
但“停不下”來并不是一種更好的狀態,有本暢銷書《稀缺》,副標題就是: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忙碌和有成果,并不會直接劃上等號。
很多時候,讓自己“忙碌”起來,只是心靈上的慰藉,而“松弛感”是很好的解藥。
002 保持松弛感,不是態度問題,而是能力問題
這里說的能力,并不是鼓勵你“學海無涯苦做舟”,反而我要勸你“少學點”。有句話是:若不是生活所迫,誰愿意搞得一身才華。這句話越來越像是一句毒雞湯。
聰明的人擅長做加法,智慧的人擅長做減法。
今年一直在給自己做減法,在身份定位上從“咨詢師”向“企業教練”聚焦。從項目事物上的摸爬滾打,轉向對于領導力、人心的探究,很多時候,人對了,事就順了。而我在這方面是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的;
在課程方面,減去了流程、文化、機制課;聚焦對于“溝通”主題進行打磨。企業管理中,溝通是成事的重要手段:領導力是一對一溝通,激發團隊活力;私董會是一對多溝通,提升決策能力;企業內良好溝通,會帶來好的組織氛圍。
人要聰明的做事,就不能一味勤奮。工作中,我繼續競爭,但也不卷,不在一條賽道拼得你死我活,我直接換一條賽道,甚至開辟出一條新的賽道。這看上去更難,但實際上可能更松弛。
清晰的IP標簽,是個人“松弛感”的來源。
對于企業也是一樣。見識了很多的企業,發現真正活得好的并不是最拼命的企業,聰明的企業往往滿足兩個條件之一:別人要么看不上,要么追不上。
這兩個條件的本質都是:在細分領域做得足夠精深。因為細分,所以一開始并不會引起注意,不會成為“大熱門”,競爭足夠小,給予了充分的發展機會;
而一旦成為了細分領域的佼佼者,規模效應就凸顯出來,這時候再想追,可能要花數倍的代價,很多同行雖然心不甘,但也只能無奈放棄,避開直接競爭;
差異化優勢,是企業“松弛感”的來源。
003 走出“放棄”和“不在意”的精神誤區
一說到松弛感或者疏解焦慮,很多人想到的做法是:想辦法讓自己變得“不在意”,說服自己不要那么在意競爭,說服自己要減少欲望。其中最極端的說法,就是呼吁以“躺平”來對抗“內卷”。
稍微中庸一點的說法則是呼吁“極簡生活”,試圖讓自己相信自己的追求都是“不必要的妄念”:何必追求那么多的物質生活,有必要嗎?何苦要追求升職,讓自己承受那么辛苦的管理壓力?當個輕松的打工人不好嗎?
這些開解之詞,背后大致的想法就是:這些追求都有代價,所以不要也罷;更真實的想法是:追求這一切已經讓我們的身體和內心無比疲憊和焦慮,那不如就選擇放棄吧。當你可以對外部競爭和自我期待選擇放棄、做到不在意,那你自然就不會感到焦慮了。
這種“放棄”和“不在意”并非疏解焦慮的上策。原因是:第一,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如非不得已,我們何必剝奪自己的真實渴求,否定我們過去的所有付出和追求。
第二,我們大概率是做不到不在意的,所謂的不在意一般只是口頭禪而已。我曾經見過不少呼喚“躺平”、呼喚不要被“內卷”的人,但他們沒有一個是能真“躺平”的。
他們多半一直處于患得患失之中:一邊嚷著“我這就要不干了”,一邊又不情不愿地周而復始地重復著過去每一天的努力。
我也認為松弛感很重要,但我不會因為你的焦慮而讓你停下競爭的腳步,或勸你“放下自己的追求”,從而讓你變得清心寡欲。我不覺得放棄是緩解焦慮的唯一做法。
我們在積極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同時,是可以免于焦慮的。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做到身體持續地往前奔跑,但精神處于足夠松弛的狀態。
如果你的拼搏是一場長跑,松弛感應該是最理想的精神狀態。你的身體保持著穩定的速度,專注著前進的方向,但你的精神狀態沒有因為緊繃而焦慮,也沒有被身邊競跑者的行動打亂節奏。
這樣的生活狀態,是存在的嗎?我們真的能夠做到積極競爭與追求,但同時又免于焦慮嗎?在這個“內卷”的時代,這似乎是矛盾的。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他們每天的工作忙碌而緊張,但你感受不到他們身上有焦慮感或疲憊感;他們在面對關鍵任務(比如,承擔大項目的成敗責任、做重要匯報)時雖然也一樣會緊張、會吐槽,但你更多感受到的是他們對此的期待和興奮感;
他們也面對著生活或工作中的各種難題,但他們似乎并不覺得身陷困頓,反而把這些難題看作“有辦法解決”“值得一試”的挑戰。我覺得這才是最理想的松弛感。
松弛感,不是一句道理,而是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