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魯哀公問孔子道:”你的學生們,哪個是好學的呀?“孔子對道:”有顏回是好學的,他有怒能不遷向別處,有過失能不再犯。可惜短壽死了,目下則沒有聽到好學的了。
孔子認為,“不遷怒,不貳過”這六個字,除了顏回以外,三千弟子中,沒有第二人做到。遷怒,貳過,凡是人,都容易犯這兩個毛病。
—01—
遷怒。
我們都有遷怒的經驗。比如,我上高中的時候,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當爸媽來問我成績時,我就會覺得他們很煩,怎么那么在意成績,就知道問我成績。
但實際上,在意成績的不是爸媽,而是我。其實,不是他們煩,是我把內心因為成績不好的痛苦遷怒到了他們身上。就像王小波說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遷怒有很多方式,最容易遷怒的是自己的家人,最常見的遷怒是“怨天尤人”。
“怨天”,正如韓愈所說“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這里的“窮”是指一件事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這時候,往往會怨恨上天,沒有讓自己更加幸運一點,沒有讓自己的路更好走一些,或者說,為什么是我?為什么是我在經歷這些?
“尤人”,就是過失都推到別人身上。事實上,不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遇見未知的自己》里的主人公若菱在同一天內,先遭遇了最好朋友的欺騙,回家后又發現了丈夫的背叛甚至想要離婚,她多么希望“可以把所有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完全無辜的犧牲者、受害者,全力地攻擊別人”。而不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就意味著她“不僅不能像一般怨婦那樣地撒潑,反而還要努力冷靜地分析自己潛意識的模式,真像做手術不打麻醉藥一樣”。
不尤人,就意味著你可以超越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因此成長。
因為受苦有兩種,當你把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時,你經歷的是一種無知的、無明的受苦,“就是任隨潛意識的操控而受苦,同時在抱怨、抗拒那個痛苦。這樣的受苦不能讓你成長”。
而當你不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時,你的受苦是有覺知的受苦,“當你感覺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經歷它。讓這個壓抑、隱藏多年的能量爆發出來,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態度,在全然的愛和接納中去經歷它。這樣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成長茁壯的契機。”
—02—
貳過。
“不遷怒”的更深一層則是“不貳過”。《論語新解》是這樣說的,“不貳過,非謂今日有過,后不更犯。明日又有過,后復不犯。當知見一不善,一番改時,即猛進一番,此類之過即永絕。故不遷怒如鏡懸水止,不貳過如冰消凍釋。”
“不遷怒”是指你以不抗拒的態度經歷了它,而“不貳過”是指在這樣的經歷之后,不僅你的心智更成熟了,而且類似的過永不再犯。
這句話的解釋參考了南老的《論語別裁》和錢老的《論語新解》
如果喜歡論語,可以關注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