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金庸,還是獨孤九劍,(以下文字大部分引用自一位武俠愛好者整理)
所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是劍走偏鋒(一招鮮,以奇招賺錢)的對立面,也是劍走偏鋒的下一個階段。劍走偏鋒說的是在與對手實力有差距的時候,更多注重的是技巧。而重劍指的是絕對實力,在與對手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無需任何技巧。
獨孤求敗這個人物,恐怕是金庸筆下最出名的未出場人物了。我們對他的劍學之道做一番考證,看看能否找到交易之道。既然是考證,就難免要引經據典。而關于獨孤求敗最為詳盡且被認為是可靠的“文獻記載”的就莫過于他自己在“劍?!鄙系念}字了。
根據該“文獻記載”,我們知道獨孤求敗一生用過五種不同的劍,分別為無名利劍、紫薇軟劍、玄鐵重劍、木劍乃至無劍。這五種不同的劍,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劍學的五個不同境界,在此不妨分別名之以:利劍級、軟劍級、重劍級、木劍級和無劍級。
首先來考察一下“利劍級”。
“獨孤九劍”顯然是屬于這個級別的武功,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鐵重劍是根本無法施展“獨孤九劍”的。而在獨孤求敗的劍冢題詞中,對無名利劍又有如下評語:“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p>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弱冠前”即二十歲以前。很難想象一個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能自創出“獨孤九劍”這樣的劍術,即便將這一創作的時間推遲到“軟劍級”階段,即三十歲以前,仍有其不合理性。劍術的創造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有點類似于期貨的交易方法,是經過無數前輩高手推敲琢磨后才逐漸完善的一種體系結構。而看過《笑傲江湖》的人都該知道,“獨孤九劍”是一個極其復雜和完善的武學體系結構,類似波浪理論,海龜理論等交易理論,其中包括了總訣、破劍式、破刀式、破掌式等等極具完備性的武學理論。作為個人,要創造這樣一個完整的武學體系,需要極其豐富的經驗和閱歷,不管怎么說,一個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都是幾乎不可能擁有這么高的經驗和見識積累的。武學奇才如張三豐也須到百歲之后才能自創太極劍和太極拳(這是一個以柔克剛的武學體系,相當完備,而且發前人所未想,不愧為一代大宗師),相比之下楊過三十多歲時自創的“黯然銷魂掌”則不過是東拼西湊的大雜燴,毫無體系可言。
由此不難斷言,“獨孤九劍”最有可能是獨孤氏的家傳武學,正如慕容氏有“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大理段氏有“一陽指”和“六脈神劍”一樣,而且就劍法的名稱來分析,也是家傳武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獨孤求敗非常幸運地出生在這個武學世家,因此在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就學會了這套家傳絕學,得以仗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然而,獨孤求敗畢竟有其過人之處,他在二十歲左右時,便跨入了他劍術造詣的第二個境界“軟劍級”。
關于這柄軟劍,獨孤求敗的題字頗耐人尋味:“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p>
從表面上看,將“誤傷義士”歸咎于軟劍的“不祥”,并將其“棄之深谷”,似乎實在有失高手的水準。然而仔細推敲一下,仍不難發覺其合理性。
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獨孤求敗棄利劍而就軟劍的原因。
眾所周知,“獨孤九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無招”境界的劍法,但達到“無招”的境界后又會如何呢?令狐沖在未學“獨孤九劍”前就曾問過風清揚一個頗有創見性的問題:如果對敵的雙方都達到了“無招”境界會產生怎樣的情況?
風清揚顯然是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的,為了不致被后輩小兒問倒而顯得很沒面子,就以一句“當今之世,這等高手是難找得很了”敷衍搪塞過去了?(前幾年期貨上達到無招境界的人很少,而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高手都已達到,這位太師叔顯然是很不負責任的),就因為這句話令狐沖日后可吃了大苦頭,與東方不敗的一戰幾乎送掉小命,東方不敗用的是繡花針,還有比它更輕更快的嗎?獨孤求敗當時顯然也想到了這個問題,而非常自然地,他也會想到一個直截了當的答案:“無招相較,快者勝?!保詈鼪_在與東方不敗一戰中之所以大吃苦頭,正是因為對手太快了。)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獨孤求敗為什么選擇軟劍了,軟劍的優點正在于其輕盈快捷,可以獲得比對手更快的速度,唯快不破。(也是目前期貨上賺錢的一種方式)現實中的武者很多都是速度型的,因為只要體能不走下坡,靠著時間的累積也可以慢慢的把速度提到一個遠超常人的高度,再配合以技巧、扎實的功力,足以自保。(我曾經用2萬8嘗試過,以秒計的快速交易,一個月做到15萬,半年到600萬).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劍過于快了往往就難以收發自如,起初獨孤求敗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劍法已漸入魔道(很有可能還因為江湖中人稱他為“劍魔”而沾沾自喜),直至發生了那樁“誤傷義士”的“惡性事故”。
關于如何會“誤傷義士”,書中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根據其產生的結果(即令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定義為“不詳”之物而“棄之深谷”,并由此開創了“重劍級”的新境界)來看,該是與“軟劍級”劍術無法收發于心有關。由此看來,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棄之深谷”的行動,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對“軟劍級”這段武學彎路的摒棄,和另起爐灶的決心,頗有一點“覺今是而昨非”的味道。
放棄“軟劍級”這一劍學歧途之后,獨孤求敗以多年實戰經驗的總結,終于悟出了“以拙勝巧,以重壓輕”的劍學至理,從而對其祖傳劍法作出了第一次實質性的突破。
之所以稱之為“實質性的突破”,是由于作為獨孤家祖傳劍法“獨孤九劍”最高境界的“無招”,在“重劍級”這一劍學新境界中已經成為了一個基礎。
《神雕俠侶》中對楊過初練玄鐵重劍的情形有如下一段描寫:“如此練劍數日,楊過提著重劍時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同時越來越覺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他一面和神雕搏擊,一面凝思劍招的去勢回路,但覺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御。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p>
從這一段中,我們不難發現,所謂“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御”事實上正是“無招”境界的自然體現。以楊過這般輕狂跳脫的性格,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由神雕督促著練劍,尚能在數日之中就達到了“無招”的境界。(確切地說,楊過終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學理念上達到“無招”的境界,但卻在使用玄鐵劍時自然而然地把“無招”應用到實踐中去了。)這不能不說是“重劍級”劍法的奇妙之處。
唯快不破與重劍無鋒:假設排除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單純以境界來判斷的話,“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應該是略勝一籌的。其實嚴格來說“唯快不破”并不能算是一種境界,只是在速度上達到了一個另大多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而后者則是在境界上有了一定的感悟可以做到以慢破快、以靜制動、以無極破萬象的程度。技術派在無招之后求快,而基本面分析派在無招之后追求的就是重劍無鋒,沛然之勢不可擋。(大家自己感悟,我無法表達,通過實盤給大家看)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边@段充滿了自信與豪氣的題字,說明在正當壯年之時創立了“重劍級”劍學的獨孤求敗在當時實已無敵于天下了。
先寫到這,木劍乃至無劍,我沒有想到是什么。該看懂的朋友自然能看懂,現在看不懂的,以后再來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