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么開始的,最近一直在做戀愛心理的相關課程,所以看到有關愛情的文字就會產生條件反射式的掃描障礙。
前兩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發了一條信息,內容是這樣的:“為什么要把愛人留在身邊呢?就因為這個世界上意外和災難太多,不在身邊的愛人,你沒辦法知道他在面對些什么,不能幫助,不能喜悅,甚至沒辦法一起難過。愛在遠方,就等于失戀。所以,就算是世界末日,也必須要相擁死在一起。若無法同生共死,那相愛又有什么用呢?”
文字非常的華麗麗,包含的信息量也很大,談到了愛情里如何相處、愛情的價值是什么、愛情和相守的關系,核心點是愛情的距離感。這段文字一經放出,引起了朋友們熱烈反應:有認為這是女性思維吧?有問那么愛約等于占有嘍?最集中的反應是那么異地戀呢?
其實,對于這段話,我不完全同意的;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其中的這部分:“不在身邊的愛人,你沒辦法知道他在面對些什么,不能幫助,不能喜悅,甚至沒辦法一起難過。”那會是多么抑郁的愛戀。記得以前有位精神分析師說過一段關于判斷愛上一個人的標準,他這樣說的:當你想到一個人,只有喜悅的感覺,那并不是愛;因為當你愛上一個人,想念TA而TA不在身邊的時候,會產生抑郁的內心體驗。你有體驗過嗎?那種悵然若失、苦思追尋、患得患失的愉悅中夾著傷感、失落中夾著向往,愛的感受是奇妙和各異,但愛的需求是很接近。
這里聊到愛情,就說一說愛情如何架構,愛情的類型又是如何的吧。說這個就得說一說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
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所有的愛情體驗都是由激情、親密和承諾三大要素所構成的,“激情”指一種情緒上的著迷,個人外表的和內在的魅力是影響激情的重要因素,這里也包括性的激情和親近,甚至可以說性的吸引是很重要的基礎,無性愛情絕大部分會走向消退,畢竟我們基本上是凡人,不是神。“親密”是兩個人心理上互相喜歡的感覺,包括對愛人的贊賞、照顧愛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內心的溝通。承諾主要指個人內心或口頭對愛的預期,是愛情中最理性的成份。
激情是“熱烈”的,親密是“溫暖”的,而承諾是“冷靜”的。說到這里,你似乎可以看到,加入了距離的愛,極有可能就容易喪失“激情”之愛,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那種愛會顯得很缺少溫度感、質量感。是的,你會問異地戀就被扼殺了嗎?我沒否認異地戀,但是我想我們先搞清楚一個問題:你指的異地戀是永久性的嗎?你說的異地是多長時間一個階段?你心里的異地戀真的不需要“激情”愛情部分嗎?
當然了,這一部分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仍然給出了一些解釋。完美的愛情是三角合一的,但有缺項的愛戀未必就不是愛戀了,他根據不同的部分組合,將愛情分為7個類型:
(一)喜歡式愛情(Liking)
只有親密,在一起感覺很舒服,但是覺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廝守終生。沒有激情和承諾,如友誼。顯然,友誼并不是愛情,喜歡并不等于愛情。不過友誼還是有可能發展成愛情的,盡管有人因為戀愛不成連友誼都丟了。
(二)迷戀式愛情(Infatuated love)
只有激情體驗。認為對方有強烈吸引力,除此之外,和對方了解不多,也沒有想過將來。只有激情,沒有親密和承諾,如初戀。第一次的戀愛總是充滿了激情,卻少了成熟與穩重,是一種受到本能牽引和導向的青澀愛情。
(三)空洞式愛情(Empty love)
只有承諾。缺乏親密和激情,如純粹的為了結婚的愛情。此類“愛情”看上去豐滿,卻缺少必要的內容,華麗其外,傷痛其中。
(四)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
有親密關系和激情體驗,沒有承諾。這種“愛情”崇尚過程,不在乎結果。可惜不在乎結果的愛往往走到的就是沒有結果,雖然愛情不以結果為目標,但目標性卻是人類行為的動力。愛情的目標就是如何更好地愛護對方和自己,而承諾恰恰是這一行為的保障。
(五)伴侶式愛情 (Companionate love)
有親密關系和承諾,缺乏激情。跟空洞式“愛情”差不多,沒有激情的愛情還能叫愛情嗎?四平八穩的婚姻,只有權利、義務卻沒有感覺。很遺憾的是,不擅于經營的婚姻往往最后會走向這一站。
(六)愚蠢式愛情(Fatuous love)
只有激情和承諾,沒有親密關系。沒有親密的激情頂多是生理上的沖動,而沒有親密的承諾不過是空頭支票。
(七)完美愛情(Consummate love)
同時具備三要素,包含激情、承諾和親密。只有在這一類型中我們才能看到愛情的廬山真面目。
斯坦伯格在這些愛情前面都加了一個“式”字,因為前面六種都只是類愛情或非愛情,在本質上并不是愛情,只有第七種才是愛情,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類愛情和非愛情的情形實在太多,以致把最后茫然地把具備三要素的愛情基本當作是一種超現實的理想狀態,或者干脆認為前六種中的一種就是愛情,這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愛情疲勞式回避。
對了,我想我還得加上第8種愛情,這個類型叫做無愛(Nonlove):三個因素都不具備。很多“包辦婚姻”(不要跟我說現代社會已經沒有了,只是形式變化了一下而已,你懂的,親)屬于這種類型。
愛一個人,是會發自內心的希望將TA擁入懷中;愛一個人,是會自然地渴望TA能體會到自己的快樂、自己的苦楚、自己的思念、自己的糾結;愛一個,也會同樣渴望對方能和自己分享TA的快樂、苦楚、思念和糾結;愛一個人,也會渴望那種糾纏在一起的唇舌、身體和呼吸。
愛一個人,每當嘗到好吃的美食就想馬上拉著TA一起再吃一遍美食;愛一個人,每當看到漂亮的衣裳就會想立即套到TA的身上看看好不好看;愛一個人,每當到了一個美妙的地方就會立刻想像下次和TA一起在那里坐看云起云落甚或在霞影雨幕里翻云覆雨。
而這一切,隔了長長的距離,就成了一出皮影戲,看得到精彩的戲,卻摸不著動人的情。
當然,“愛在遠方,就等于失戀。”這點我并不同意,愛有時候是要跨越時空的,只不過,愛的最終目標卻總是相逢,不會是相隔千里,那不科學。“若無法同生共死,那相愛又有什么用呢?”這一點我必須投反對票,悲愴有余,卻過于強調價值。愛,其實是一種尋找,是自我在這個世界上對自我的一種尋找,就如傳說中的愛是在尋找自己丟失的那一部分。用心理學的表達,其實人類就是通過愛別人,去逐漸學會愛自己,在愛情的腳步里自我成長,達到一個獨立完善的自我,那個獨立而完善的自我,正是最吸引異性的魅力。不過,在沒有達到那個自我之前,在愛情的河里沐浴,還是鴛鴦戲水的好,距離終究是拉扯親密感的鈍刀。
推薦一本書給你:《失落的一角遇見大○》,作者: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