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朋友經常是跟父母一起玩耍的,不像店長小時候,獨生子女都是要學會跟自己相處的。看書這件事情經常是跟媽媽一起完成,而到了小學生的年紀,恐怕也開始喜歡自己做些事情了。
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最大的課題很可能是適應集體。集體活動一個最突出的問題自然是個體的配合,更具體一點可能會需要向他人求助。作為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店長那個時候最經常問的問題就是“爸爸,這個字怎么寫?” 結果有一天爸爸問,“學校教查字典了嗎?教了你查下字典,查不著再來問。” 如此爸爸就變成了獨立自主的典型,教會使用工具,然后就可以自己完成一件事了。
在很多的小說里面,都會有個愿意教一下的爸爸或者媽媽,今天跟媽媽學折紙,學剪窗花,甚至還有跟爸爸學會怎么煮方便面,從而成功解決了中午的吃飯問題。這些更多的是在那個時候應運而生的,經常是學校扮演了一個組織者的角色,老師會邀請學生的家長來教做很多事,然后小朋友們就都可以自己動手來布置教室了,或者是一頓野餐。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個課題是另外一個年齡段的提出來的,如何讓爸爸愿意來教一下呢?結果很多小朋友學會了要夸爸爸,不管夸的直接不直接。在大學里也有,專門的“夸夸群”,一定要每天在里面夸一個人,用的好的也有,一不留神交了很多新朋友,這就是工具用對了的效果。
小學生時候的店長經常玩的還是撲克牌,爸爸教會了怎么打三個人的撲克牌,那個時候剛好一家三口的親子活動。現在的小學生們玩的東西應該是五花八門,如果拋開手機的誘惑,小朋友會想跟爸爸玩些什么呢?
那天拿到店長贈送的拼裝玩具的小朋友,能完成拼裝的任務嗎?可都不是什么容易做的模型呢!
從這一期開始,我們可能把小朋友的年齡拉大了,不再是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了,而很可能是一個小學生了,小學和幼兒園完全是不同的集體,最明顯的就是個體受關注程度減弱了。而小學生能夠完成的事情必然是更為復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