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修學經歷
《我的修學經歷》導師從五個方面來開示,
一.從求學到教學,介紹了導師的求學到教學,(在弘法中人生佛教的心德),導師佛學院畢業在廣化寺擔任教學,在備課中對教理的認識比求學更為深入,在弘法中導致對人生和社會有了更多的了解,認識到佛法可為現實人生問題提供智慧,引導和解決途徑。
二.對學院式教學的感想,導師對佛學院教育存在最大的問題,所學即不成體系,也難以為日后學修奠定基礎,佛學教育修學不成體系,缺乏知識透徹講法,所學的佛法也是形成書本到書本,無法落實心行,只是在心靈系統中增加了一點佛法知識,生命本質并未因此在任何改變,純粹把佛法當成工具。(如果自己在學佛過程中沒有受用,卻要給別人講這些道理,不可能產生共鳴。進入書院快七個月時間看到同學們都很精進,還有輔導員同學十八字方針,用在他身上不為過,我只有每天通過不斷強化多聞,建立對法的信心,真正接受,成為自己的智慧知識,努力學好每期法義,端正態度,要真誠,老實,認真的理解,接受運用來解決生活中的迷惑和煩惱)。
三.弘揚人生佛教的心得,究竟怎樣來定義人生佛教這個問題,似乎人人皆知,事實上很多人不能完整表達他的內涵,導師對選擇人生佛教的弘揚也是出于對大眾對佛法的誤解和一些善信對佛法的不了解。才選擇人生佛教作為起點,而對于佛法最能幫助我們走出生死輪回,走向生命的解脫。
(現在通過修學也體會到了導師的用心良苦,修學佛法是對治自己的貪嗔癡慢心,將佛法智慧真正落實與心行,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的生命品質,以佛教人生為起點,學佛的最終目的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己努力做好)
四.對漢傳佛教的思考,導師發現宗派有著先天不足,傳承過程中缺失了重要內容,所以對傳統宗派衰落之因做了探討,主要有三個原因,1是不太重視基礎引導,2是不太重視知見的作用,枯坐蒲團,盲修瞎練,3是缺乏明眼人的指點,有緣依止在證道者身邊時時清益,才能在關鍵時刻一槌定音,否則學人很可能在進入最后沖刺階段時不知所措,功虧一簣,佛法雖有眾多的宗派佛門和宗派法門經論都不外乎解脫道和菩薩道,以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為核心,在選擇法門之前應該對修學體系具有總體認識,掌握它的要素.次第.操作方法和考核標準。
五.一個根本三大要領的提出,教育界存在種種問題,其根源就是出家人修行上不去,唯有修行上路之后才能從中源源不斷的獲取力量,總體上說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內心問題關注,關注心性層面,為弘揚佛法提供廣闊的市場,唯有在修行上路之后才能源源不斷的獲取力量。
(自己安住于每天自修,對三寶導師有堅定的依止心,穩中求進,發愿像佛菩薩一樣利益一切眾生,努力精進修學)。
《我的判教觀》的學習,導師對佛教修學的思考
一.佛法的基礎之道,著重皈依三寶,正確發心,(修行過程中的用心問題)深信業果和嚴持律儀,戒律,無論修學什么法門,皆應以基礎之道的四項重要主要內容。
二.佛法的核心之道,佛法核心是解脫,認識解脫在大乘佛法中的核心地位。
三.佛法的圓滿,佛法的圓滿是成佛,或者是成就佛陀那樣的慈悲和智慧品質,依菩薩道的修行而成就,之所以稱為圓滿之道,因為他是解脫道的延伸和圓滿,大乘佛法的殊勝之處就在于菩提心,在于幫助眾生走向解脫,唯有菩提的穩攝下,悲智兼修,自利利他,才能圓成無上佛果。
四.佛法的方便之道,佛法的方便之道主要是指凈土法門,從修行來講佛法主要強調自力,有依法修行而得解脫,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也是佛法有利于其他宗教的核心精神所在,導師對教界的發展方向有了新思考,1.重視共同的基礎,2.強調解脫的核心地位,3.突出大乘的不共思想,規范凈宗的方便之道。有效扭轉目前教界的無序狀態,令佛教健康發展長久住世。
心得分享,
通過導師的修行經歷,在法義中講到如果修行路上不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那么修行走不了多遠的,有幸在來年進入菩提書院三級修學,體會到了導師的用心良苦,真正學佛的重點在于我們的心,修學佛法是對治自己的貪嗔癡慢心,將佛法智慧真正落實于心行,要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的生命品質,以佛教人生為起點,作為大乘佛子具備的即要解脫個人生死,更要關心大眾疾苦,關心佛教命脈,讓我看到導師一生為佛教事業弘揚奔忙操勞,為三級修學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修學體系,完整的教材,讓我們深入淺出透徹的理解法義,再者是修學的兩套模式,幫助我們結合現實生活自己獲得受益后幫助更多的朋友獲得智慧和解脫,進入書院快七個月時間,看到同學們精進修學還有輔導員同學十八字方針,用在他身上不為過,我只有每天通過不斷強化多聞,建立對法的信心真正接受,成為自己的智慧,知識,努力學習每期法義,端正態度,真誠老實認真的去理解,接受運用,學佛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己努力做好,希望通過修學從中受益,利益一切有緣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