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田單相齊,過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單解其裘而衣之.襄王惡之,曰:“田單之施于人,將欲以取我國乎?不早圖,恐后之變也.”左右顧無人,巖下有貫珠者,襄王呼而問之曰:“汝聞吾言乎?”對曰:“聞之.”王曰:“汝以為何如?”對曰:“王不如因以為己善.王嘉單之善,下令曰:‘寡人憂民之饑也,單收而食之;寡人憂民之寒也,單解裘而衣之;寡人憂勞百姓,而單亦憂之,稱寡人之意.’單有是善而王嘉之,單之善亦王之善也.”王曰:“善.”乃賜單牛酒.后數日,貫珠者復見王曰:“王朝日宜召田單而揖之于庭,口勞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饑寒者,收谷之.”乃使人聽于閭里,聞大夫之相與語者曰:“田單之愛人,嗟,乃王之教也!
【譯文】
田單出任齊國國相,有次路過淄水,見到一個老人渡淄水時凍得直哆嗦,走出水面時已不能前行.田單便解下自己的皮袍給他披上.齊襄王聽說 后十分厭惡,說:“田單對別人施恩,是打算奪我的國位,我不早下手,恐怕以后會有變故!”說完一看左右無人,只在殿階下有個穿珠子的人,襄王便召他過來問道:“你聽見我的話了嗎?”回答:“聽見了.”襄王問:“你覺得怎么樣?”回答說:“大王不如把此事變成自己的善行.大王可以嘉獎田單的善心,下令說:‘我憂慮人民的饑餓,田單就收養他們,供給飲食;我憂慮人民的寒冷,田單就脫下皮袍給他們披上;我憂慮人民的操勞,田單也因此憂慮.他正符合我的心意.‘田單有善行而大王嘉獎他,那么田單的善行也就是大王的善行了.”襄王說:“好.”于是賞賜田單酒宴.過了幾天,穿珠子的人又來見齊襄王說:“大王應該在群臣朝見時召見田單,在殿庭上致謝,親自慰勞他.然后布告國內尋找百姓中饑餓者,予以收養.”襄王這樣做后,派人到街頭里巷去探聽,聽到大夫等官員互相說:“哦!田單疼愛百姓,是大王的教誨呀!”
【感悟】
1.功高蓋主,善大羞人。你的耀眼有時候對別人就是一種傷害。
站在齊襄王的角度,或許有一定的道理。齊襄王在得知田單的善舉后的厭惡之情和出口說的話,反應了一般人的心理,一般平庸領導的心理,怕下屬拉攏人,怕下屬超越自己。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眾,人必非之。
身為人臣,要有藏鋒隱智的謙虛和智慧。
2.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齊襄王一頓負能量輸出后,可能意識到自己行為不妥,于是就問身邊的一個下人。
穿珠子的人也是智者,給他出了一個格局更大、層級更高的主意。
對齊襄王來說,能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并且知道詢問別人的意見,即使那個人是個下人。這也是一種智慧和胸懷,能醒悟的智慧,不恥下問的胸懷。
3.不要小看任何一個人。貌似的普通人往往也有大智慧,至少在如何處理田單這個事情上,串珠子的人的建議就很高明,對齊國、對齊襄王、對田單都有好處,可以說是個三贏的選項。
4.串珠子的人的建議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對于能力很強的下屬,要學會提升自己的站位,營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式,做出他的優秀是你的領導有方的結果,而避免把自己和他都放在做事的同一條標準上爭風吃醋。那樣就會形成毀滅性的傷害。
5.領導是一門學問。一定要有大胸懷、高站位。還要會造勢,會宣傳,始終贏得更加主動的地位。這樣才能鞏固作為領導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