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是李維杰的女兒抵抗富二代強暴,不慎失手把他打死。這個富二代,又恰是警察局長的兒子。
李維杰決定和家人一起掩蓋這件事,他偽造證據,保護家人。
電影最精彩的地方,是他和警方的斗智斗勇,所以結尾突然來一記自首,很難理解。尤其原版結局也沒自首。
但原版是原版,翻拍時很多東西變了。從《誤殺》建構的主人公分析,自首不是沒有合理性。
李維杰有兩個重要身份,一是助他完美犯罪的影迷,一是篤信佛教的信徒。信徒這一重身份,給他最后的選擇做了鋪墊。
電影開頭就交代,他會對路過的僧侶布施。但當他雙手沾上鮮血后,他的布施卻不再被僧侶接受,因為布施有所求。
雖然完成瞞天過海,但他的心靈卻永遠無法安寧,甚至以后的人生,都會背負痛苦和焦灼。
他選擇告訴那對失去孩子的父母真相,這個情節和原版一樣,但地點變了。
原版是海邊,新片換成寺廟。他所在的寺廟佛塔,正是此前他女兒游學時看到的那個,能讓人承認罪孽,接受洗禮。
所以李維杰和那對父母對話的段落,他聽到鐘聲,正是他心靈獲得感召,洗清罪孽的時刻。
2
原版《誤殺瞞天記》全片163分鐘,發現“尸體”后電影只剩20分鐘,幾乎沒什么劇情留下。
但《誤殺》不同,高潮后還有不少重要情節,讓自首更有合理性。一個很大的變動,是暴亂的嚴重程度。
除了個人信仰,社會環境同樣影響著李維杰的最后選擇。案件對社會的沖擊,那些失控的暴亂,是他始料未及的。
他為誤殺瞞天過海,但他的本真是善良、有惻隱之心的。
電影還交代了他的背景,孤兒、雙親死于暴亂。他對暴亂,心里有過不去的坎兒。
為了保護家人蒙騙司法系統,也通過輿論壓力發酵事件,但他從未想過讓社會陷入嚴重暴亂。他不想,也不愿。
他沒有終止暴亂的能力,唯一辦法,是他站出來說明真相。
所以被捕后,他的鞠躬有著多重含義。歉意是對家人、對他曾利用過的朋友、亦是對被暴亂傷害的人們。
3
不過相比個人和社會原因,他自首最重要的動機,還是家人。
一家人脫罪,風平浪靜后,女兒做出小小舉動,是他自首最直接的促動因素,是壓死他的那根稻草。
這看似不可思議,但其實是他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疑問。這樣做是對的嗎?真的在保護家人嗎?
誤殺發生后,他篤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護女兒、保護家人。
但他能夠這樣做的原因,是堅信這樣更好。他希望女兒們不被這件事毀掉,擁有光明前程。
但他沒有注意到的是,兩個女兒的年齡,正是世界觀架構的關鍵時刻。
這場公然和道德法律的對抗,讓她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受到沖擊。
小女兒為了口琴的獎勵,開始欺騙父母,自己修改考卷分數,把70分改成100分。
當李維杰看到考卷才恍然明白,有些事情和他最初的想象,背離了。
他保護家人,本意想讓家人生活更好,不是想讓女兒變成不正直的人。所以他必須做出表率,選擇自首,讓孩子們分清對錯。
4
《誤殺》相比原作,增加了一個很強的象征意向,羊。
羊在電影中反復出現,女兒上課、野外沉車、棺材還放了那只羊。
羊,是祭品,是受難者。李維杰最終的選擇,帶有《嫌疑人X的獻身》中自我獻祭保護家人的意味。
和原作不同的還有《誤殺》給富二代設計的真正死法,相當殘酷。原作挖出來的只有一個麻袋,但新片是個棺材。
棺材掀開后,蓋子上的抓痕和血跡,寫著富二代最后的痛苦和絕望。
富二代被女兒擊倒后,是昏迷假死。他真正的死因,是活埋。
其實李維杰回家后看到一點血沒有,隱約猜到富二代可能沒死。他可能有過救人的機會,但他還是選擇以富二代的死亡,確保事情徹底終結。
他的心里,也有愧。
5
《誤殺》由陳思誠監制,這部電影和《唐人街探案》的確也有相似性。
《唐人街探案》最好看的是結尾反轉,小女孩陰暗一笑,她才是案件始作俑者,真正罪犯逍遙法外。
《誤殺》和《唐人街探案》一樣,故事背景放在泰國,并沒那么敏感。如果說《誤殺》結局完全為順利上映更改,那《唐人街探案》又怎么說?
并且《誤殺》還給了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彩蛋,李維杰進監獄后,監獄陳設和開頭幻想的場景完全一致,而開頭幻想的結局,是越獄。
他是否會出來呢?不知道。一個開放式結局。
自首是為順利上映妥協嗎?或許有吧,但可能不全是。至少創作者花了心思,故事有足夠的合理性。
如果說原版《誤殺瞞天記》男主是為家人不顧一切,那么《誤殺》男主也愛家人,只是最后用了另一種方式。
喜歡哪種結局,是觀眾的自由。但至少作為一部電影,《誤殺》結尾能解釋通暢,不算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