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春分節氣詩作兩首,一首官宣,一首踏青,都寫的大氣明麗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
雨來看電影,云過聽雷聲。
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唐朝元稹《詠二十四氣詩·春分二月中》
春分是一個特別明麗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四個節氣。它的特殊在于,在天文學上有重要的意義,此日,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平分,是一年之中兩次難得的晝夜均衡的日子,另一個日子是秋分。但是春分又和秋分不同,春分這天開始,白天比黑夜長,陽光絢爛,萬木生長靠太陽,天氣和暖,陽氣充沛,怎么不讓生活在自然環境里的人感到欣喜?
此時正是農歷的仲春二月。從海洋帶來的充沛的降水,更深抵達內陸,氣流活動頻繁,帶來了春雷春雨,助力植物的成長。
作為有著豐富知識和農業經驗的唐朝丞相元稹,在他短暫的任職期間,大力振興農業,根據前朝的節氣和物候典籍結合唐朝氣候的實際,寫下二十四節氣詩,以簡短,精煉,語言清新,普及節氣知識,成為唐朝官宣節氣詩,在唐朝廣泛流傳。讓我們看看他的春分節氣詩。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行處。”
元稹說的二氣,是指陰陽之氣,認為天地氣候的變化都是陰陽二氣消長而產生的。比如春分正好是白天和夜晚開始平衡對等的日子,稱為陰陽相交,勢均力敵。所以他用了爭。
古人又認為陰陽不均衡是云雨產生的原因。這和現代氣象學中的氣流變化有著相近之處。因為春分時節,正是太平洋氣流進入大陸,產生多雨的原因。
春分時節容易春雨瀟瀟。且還不是那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種。因為會有強烈的冷暖氣團交鋒和對流。
“雨來看電影,云過聽雷聲。”
當然這不是現代意義的電影。站在高樓之上,云氣低垂,春天像小姑娘的三花臉,說變就變,云起遠方,忽然就電閃雷鳴。
很佩服元稹,他非常嚴謹,因為是經常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所以他的順序是科學的。聲音的傳遞比光線慢。所以先看到閃電,然后才聽到轟隆的雷。這通常都是有曠野農村實際生活的經驗。
“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
這是雷雨之后的山川草木,呈現的蒼翠和欣欣向榮的態勢。雖然春分時節是早春之花開始凋謝的時段,但是和秋天不一樣,花謝立馬有新的綠葉生長,山林添綠,而仲春之花也層出不窮。二月百花天,在雷雨之后,向日而開,更加嬌艷嫵媚。
“梁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那燕子已經從南方飛回來,在屋檐屋梁上做窩,雙雙呢喃。燕子和其他鳥類不同,是最親近人類的鳥,通常會找到自己的舊家園,仿佛是遠行歸來。燕子飛回來給人的感覺也是非常繁榮而溫馨的。不管它們經歷了什么,年年此時記得回家,仿佛能懂屋子主人的期盼心情。
元稹這首詩,涵蓋了古老節氣的三候,燕子歸來,有春雷,有閃電。看起來簡單,但是我說了,這組節氣詩是公開發行的,它在唐朝是經歷了各方面的考驗的,經得起質疑的。這才是這首這組詩的魅力,大家都接受都認同,才是真正的好。也說明了元稹豐富的知識閱歷和駕馭文字的功底。
電影雷聲,春風春雨之后是百花向日,燕子飛回,也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所謂南園春半踏青時。
如果上首詩是春分的官宣,元稹在生活里春分出游,也是私人的快意了。
“中分春一半,今日半春徂。
似木吳兒勁,如花越女姝。
日腳斜穿浪,云根遠曳蒲。
凝風花氣度,新雨草芽蘇。
幸有桃源近,全家肯去無。“唐朝元稹《春分投簡陽明洞天作》節錄
元稹在丞相位置上做得不長,因為黨派紛爭,他迅速下臺,并調任南方。這是他52歲春分游歷浙江會稽山陽明洞的作品。全詩五十韻,一百句,500字,以五言入詩,這是超常的筆力雄健。熱愛農業和山林的他此次出游,一定胸中有萬千溝壑。我節錄一些清新的。
“中分春一半,今日半春徂。”
這就是丞相的大手筆,春分之日,是春天的一半,用高屋建瓴的筆力,來寫春分之大氣和美。今天春天行走到一半了呀!
他是帶著朝圣和旅游的心情看唐朝浙江的山水風物,如此春天,男兒如木,女子如花。
浙江山水別有仙意,你看那太陽在江上的浪里,那無邊的水草直接到云根。一片春日浩渺水澤的壯闊。
“凝風花氣度,新雨草芽蘇。”
這正是春分的花美。二月春花繁茂之時,花來得有氣度,而春雨行過,是芳草吐綠,萬木抽芽呀。
這里他是寫給好友白居易的,我喜歡這里山水如桃源,真想帶著全家隱居。
會稽山山水明麗,春分時節游人眾多,元稹來此登高,是想化解心中塊壘。他本人文武雙全,豈甘避世?就看他“中分春一半”,這也不是平淡之人啊!
元稹調任武昌軍節度使,53歲七月暴病去世。
他的二十四節氣詩是以官宣節氣詩流傳中唐和晚唐。元稹春分節氣詩兩首,一首官宣,一首踏青,都寫的大氣明麗。僅僅以才子來看待他的人和作品,未免不確。
感謝他的二十四節氣詩為我們留下唐朝一個文化和農業發達側影。春風春雨,大氣春分!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