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寶爸寶媽問我:“兜兜爸,孩子總嫌我講故事不好聽,還沒講幾分鐘呢,他(她)就坐不住跑掉了,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很多孩子都是“閱讀困難戶”,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難以靜下心來看書,這也是大多數家庭的共讀“痛點”。可如果家長只懂得一字一句地朗讀,孩子當然覺得枯燥乏味。直白一點說,他(她)能坐著陪你幾分鐘,已經是給足你面子了。
提升親子共讀能力,還真是一個技術活兒。
兜兜爸今天帶來3個小竅門,讓孩子瞬間愛上你講的故事。多年自用,親測有效!
竅門一:聯結
首先聲明:這是一個神級技能!從兒童到成人都可以使用,也是兜兜爸親子共讀的秘密武器。
所謂“聯結”,簡單講就是“書本聯系實際”——故事中的角色經歷了哪些事情、遭遇了什么挫折、作出了何種決定、產生了怎樣的情緒……都可以用于聯結。家長可以問一問孩子,在生活中,自己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境,或者看到、聽到過類似的故事。
比如《勇氣》這本繪本,第一頁上畫著一個小女孩正在滑冰,我就問兜兜姐和多多妹:“你們有滑冰的經歷嗎?第一次穿上冰鞋是什么心情呢?”
當孩子興奮地講述他(她)自己的經歷時,一定要記得準備一張便簽紙,簡要地記錄下來,寫上他(她)的大名,并貼在書本的相應位置。
其實每一次聯結,都相當于寫了一篇小作文,還鍛煉了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一舉多得。
竅門二:圖像化
每個孩子都有創作的欲望,不管畫畫水平高不高,在紙上涂鴉幾筆的能力和興趣都是有的。
所謂“圖像化”,就是讓孩子把書中最感興趣的內容,用繪畫的方式呈現出來。
有一次我給兜兜姐講了繪本叫《鴨子說“不可以”》。兜兜姐聽完覺得,故事中一大堆動物們在鴨子管理的水塘“瘋鬧”的那一幕特別有意思,就把它畫了下來。過了很久,當我們再次談起這本書,我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但兜兜姐依然記得非常清楚。
圖像化,就相當于給孩子的記憶加了一個“錨點”,因為是自己的創作,所以印象更加深刻。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繪本,不要讓孩子直接臨摹內容所對應頁的圖畫,這會沖淡孩子的印象。
經常練習圖像化,還會帶來“影像閱讀”的附加技能,閱讀趣味和效率會極大提高。兜兜姐常說:“當我看文字時,它們會自動轉化為圖畫,帶來的想象實在太棒了!這就是我愛閱讀的原因。”
竅門三:立體化
文字是平面的,要讓它們變得有趣,就得想辦法使它們“立體”起來。
最簡單的“立體”方法是——演繹。如果故事中出現了夸張的表情、動作、場景,要立刻表現出來。
比如我在幼兒園講《我是霸王龍》這本繪本,講到霸王龍出場,我就站起來,瞪大雙眼,張大嘴巴,雙手作爪子狀,假裝要撲向孩子們。臺下頓時就像熱鍋里澆了油一般熱鬧起來,孩子們嘻嘻哈哈、躲躲閃閃,聽故事的熱情就高漲了。
更高級一些的“立體”方法是“故事內容現實還原”。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有些故事描述的內容不夠淺顯,就需要家長利用現實情境進一步講解。
比如我給兜兜姐講《神奇校車》系列,其中有一本是講太陽系的,書中介紹說太陽比地球大100多萬倍,兜兜姐對這個概念感到很模糊。
她說:“100多萬倍?究竟是多大呢?”
這個概念我沒有辦法用手比劃出來,就到網上查找相關圖片和視頻,看過之后,兜兜姐就對太陽和地球的大小有了具體的理解。后來我又趁熱打鐵,帶她一起觀看了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把整個太陽系的主要星球都瀏覽了一遍。
如果你能經常將書中的文字“立體化”,你就能化身為“人體圖書”,孩子讀書也就是讀你,這也是兜兜爸最欣賞的親子共讀的模樣。
好了,最后總結一下,孩子不愛聽你講故事,主要是不希望你只是一臺“文字閱讀機”,如果單純只是想聽故事,那么各種有聲頻道會做得好得多。
在親子共讀中,父母作用的發揮更多在于“親子”。
如何做到呢?首先,用“聯結”讓孩子分享他(她)的生活;其次,用“圖像化”讓孩子展示他(她)的創意;最后,用“立體化”讓自己成為可供孩子閱讀的“人體圖書”。
掌握這3個小竅門,親子共讀必然歡樂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