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姐
十幾年前,我剛剛結婚那會,和婆婆住了一段不短的時間。后來雖然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孩子還小,我帶著孩子和婆婆又住了一年多。
那時候,上班忙碌的我,很高興有婆婆幫我帶孩子,可以減輕我很多生活上的瑣碎。
婆婆是個很能干的家庭主婦,不僅幫我把大兒子養得白白胖胖,人見人夸,還把我們這一大家子都照顧得妥妥的。說真的,我是打心眼里對她表示感激。
特別是兒子的吃喝拉撒睡,全都由婆婆說了算,兒子上幼兒園之前,洗澡、吃飯等事我都沒操心過,真真的是“甩手掌柜”。
忙碌的日子,時間過得好像特別的快。大兒子上幼兒園了。
上學第一天,我被兒子的班主任老師留了下來,心里那個忐忑呀,就不用說了。
待其他孩子都被家長接走后,老師神色凝重地問我:“你們家是老人幫忙帶孩子吧?”
我嘴巴上回答:“是啊!”心里嘀咕著“這老師真神啊,連這都能看出來!”
老師繼續對我說:“你家孩子今天起床,連鞋子都不會穿。叫穿鞋子的時候,全班同學都穿好了,他還坐在那里一動不動。我走到他身邊,他把腳抬起來搭在椅子上,眼巴巴的望著我,意思是讓我幫他穿……你們在家要多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不要一切都包辦代替,你們能包辦多久呀?”
老師還說了很多話,我只顧點頭回答:“是,是,是……我們以后一定讓孩子多動手。”
那天,一回到家,我就把老師的話原原本本的轉達給了婆婆。婆婆笑著說:“中午睡覺不脫就可以了嘛!”我頓時無語,心里還是有很大不爽的,但有很無奈,不如說是無能。
以后的日子,婆婆還是自顧自的幫孩子包辦,洗澡、穿衣、喂飯……事無巨細,我仿佛是個假媽媽。
說多了,又怕影響婆媳關系。沒辦法,我決定“躲”回自己家去。
我屬于那種典型的不會跟長輩(特別是婆婆)硬著來的那種“乖孩子”,“惹不起,我躲得起呀!”(那時候我還沒有接觸正面管教,對待婆婆只有一個字“忍”。)
但,很多家庭,由于年輕夫妻倆的工作關系,需要依賴老人幫忙帶孩子,這就出現很多的隔代教育的問題。說到隔代教育,大家仿佛都有一種“說不出的痛”。
問題出現后,如果沒能得到妥善的解決,就會導致各式各樣的“雞飛狗跳”事件,婆媳關系緊張,親子關系出現裂痕,孩子更是不知所措,更有甚者,孩子會精神分裂(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為什么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大多溺愛孩子呢?大家想想,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的父輩有沒有操心過我們的吃飯、睡覺等問題?反正我的父母是沒有操心過,他們忙著工作、忙著掙工分,哪有時間管我那么多呀。
現在他們老了,退休了,回想自己的前大半生,都在忙碌里度過了,忽略了對自己孩子的關注。于是,他們把虧欠我們的愛,轉移到我們的孩子,他們的孫子孫女身上。
他們縱容我們的孩子在他們那里“為所欲為”,并且替他們包辦一切,甚者有時候還聯合我們的孩子來對付我們,這和我們所預期的教育是相去甚遠的。
而他們以為這就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殊不知這么做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我的一個朋友,和老公離婚后,獨自帶著孩子。
前段時間,孩子的爺爺生病住院,她帶著孩子去探望。到醫院后,孩子的奶奶,她的前婆婆,當著孩子的面,對她大聲說:“把孩子留在這里陪老爺子,這樣老爺子才能好得快,你忙你的去吧,把孩子留在醫院!”
假如你是這個孩子的媽媽,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會怎么做呢?
你是不是會像刺猬一樣馬上豎起身上的“刺”,保護自己和孩子?或者調動所有的情緒,準備反擊?老爺子的病又不是孩子引起的,憑什么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壓力?孩子不來陪,爺爺的病就不好?這是多么荒唐的邏輯,謬論!
很遺憾,你所能想到的“狗血”畫面,并沒有發生。因為我這個機智的朋友,是一位正面管教講師。
聽到孩子奶奶這樣的無理要求,是個正常人都會生出一些不滿的情緒,比如憤怒、不滿、煩躁、被威脅、被挑戰……
在經過簡單的心情梳理過后,她只用了三句話就輕松的搞定了婆婆,哦,是前婆婆,最后前婆婆給了她一個理解的擁抱和真誠的道歉。
她具體是怎么說的,因為這涉及到個人的隱私,我就不寫出來了。但她說話的方式,我在這里教給大家。
1、我覺得? ? ? ? ? ? ? ? ? (感覺詞匯),記住,在這里可以表達你所有的情緒,誠實地對待自己的情緒,比如:煩躁、生氣、擔心、自責、被打擾、憤怒、無助、不滿、傷心、失望、受傷、絕望、無助等等。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可以表達憤怒,不要憤怒的去表達。
2、是因為? ? ? ? ? ? ? ? ? (客觀原因)主要是描述客觀事實,不要無中生有就可以了。每個人的表達方式都不一樣,按照這個方法,用你自己的話正常地說出來。
3、我希望? ? ? ? ? ? ? ? ? ? (相互尊重的解決方法),這里要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法是什么?
是不是很難?是的,我也覺得難。這三句話確實需要反復去刻意練習,才能很好的運用。說實話,我也用不好。慢慢來,不用著急,正面管教告訴我們:要的是進步,不是完美!
如果能用好這三句話,改善的可不僅僅是婆媳關系哦,還可以促進夫妻關系,可以改善親子關系,更能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但在這些關系向好的方向發展之前,需要我們反復的、刻意的練習,讓這些話內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起碼你在對愛人用這些句式說話的時候,他們的感覺不會是“能不能正常點?”
昨天,在我的”讀書會”里,一個朋友留言評論,說:“如果育兒分年級,我不知道我能不能順利升入中學?”
這樣的焦慮在育兒中并不是個例,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各種焦慮就已經慢慢的潛入了我們的生活。
我回答她說:“沒關系呀,如果讓我給自己打分,我估計也只敢打75分。好在我們已經覺醒了,并且已經走在不斷進步的路上。”
是啊,大多數人都在追求完美,于是常常會感到不快樂。倘若我們能勇敢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將會豁然開朗。
和老人同住,在我們的育兒中,肯定會添加進很多的復雜因素,其實我們和老人的初衷以及目的都只有一個——愛孩子。如果我們能把力量往同一個反向使,這將是我們孩子的幸運。
我們人類之所以比別的動物高級,是因為我們有思維能力,是因為我們充滿了智慧。
所以,多說“我”,少說“你”,這適用于所有的人際交往,包括婆媳、夫妻以及親子,還有更廣泛的社交關系。這些說話的藝術,我們一起慢慢學吧!
今天,從練習文中的三句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