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增長
(一)經濟增長的含義及其與經濟發展的區別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總產出與前期相比所實現的增長。總產出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衡量。對一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經濟增長率來表示。
用現行價格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格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速度。
經濟發展是一個比經濟增長含義更廣的概念。
(二)決定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
勞動的投入數量
資本的投入數量
勞動生產率
資本的效率
技術進步率
(三)經濟增長因素分解
1、兩因素分解法
2、三因素分解法
經濟增長率=技術進步率+(勞動份額*勞動增加率)+(資本份額*資本增長率)
全要素生產率(TFP):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即將勞動、資本等要素投入數量等因素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扣除后,技術進步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由于是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索羅首先提出的,因此也叫【索羅余值】。
二、經濟周期和經濟波動
(一)經濟周期和經濟波動的類型
經濟周期又稱商業循環,是指總體經濟活動沿著經濟增長的總體趨勢二出現的有規律的擴張或收縮。長周期50——60年。中周期又稱大循環或朱格拉周期,每個周期的平均長度約為8年。短周期又稱小循環或基欽周期,它的平均長度約為3——5年。
按經濟總量絕對下降或相對下降的不同情況,經濟周期又分為古典周期和增長型周期。
(二)經濟周期的階段劃分和階段特征
(三)經濟波動的一般原因
(四)我國的經濟波動
(五)分析和預測經濟波動的指標體系
一致指標:一般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先行指標:制造業訂貨單,股票價格指數,國以貨幣M2
滯后指標:庫存,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三、經濟發展
(一)經濟發展基本理論
經濟發展主要指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并且伴隨著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增加以及技術的進步。以人為本就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內核。
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要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
(二)經濟發展方式
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內容主要是要促進【三個轉變】
一是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二是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要重視和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三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三)科學發展觀的含義和內容
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四)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含義和特征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指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