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時間的學習,到底有沒有效果?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始于一句話對我的觸動——
為什么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然后,我發現類似的追問還有——
為什么你那么努力工作,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么你了解了那么多套路,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想起身邊一個高中朋友的故事。2016年,在知識付費如火如荼的時候,在我還沉醉于夜晚的臺燈下安靜閱讀的時候,她的朋友圈給了我極大的震撼:
今天看到她在參加線上攝影訓練營,明天發表了對羅輯思維的感想;今天研究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明天又上了一節理財課;今天分享了一篇干貨滿滿的爆文,明天又在展示《為何家會傷人》的精彩句子。每天早上一張精美圖片,幾句勵志語,向全世界道早安;每天晚上,依舊是全世界晚安;每次有大咖來了,線下見面會一定有她的身影。
看,多么積極努力的妹子,我越發敬佩她了。每次看到她發朋友圈,我就不由得感嘆:憑她這樣日積月累的學習,廣泛涉獵各個領域,培養出眾多的愛好,一定會越來越優秀啊!
2018年春節,我們在老家見了一面。我發現,現實中的她跟朋友圈里差別挺大,對生活并沒有明確目標,對涉獵的東西也沒有持續學習,言語中并沒有如朋友圈中亮閃閃的觀點。幾年下來,她跳槽了幾次,涉及了不同的行業,但始終沒有明確自己所熱愛的方向并深入研究。
為什么總樂此不疲地學習各種知識?還經常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線下活動?通過與她的交談,我發現,她其實非常希望改變自己,于是到處買課學習,沉浸于我每天都在學習的幻象中,用這種看似真實的幻象贏得別人的肯定和贊美,更可怕的是,這種幻象也無形中支撐起了對美好未來的想象,似乎沿著這樣的路一直走下去,就能走出一片光明的世界。
為什么是“幻象”?
我認為有原因有三:
第一,學習的時間都是碎片化的,學到的知識也是碎片化、不系統的。每次的接觸就像管中窺豹,只了解到皮毛就淺嘗輒止。
第二,不專注,精力過度分散,學習的東西彼此之間沒有太大關聯,也無法融會貫通。
第三,她沒有把自己學到各種認知轉化為行動去改變自己。
知道真相的她,愕然無語。
難道她真的不知道真相嗎?很多時候,恐怕是不愿意面對那個看似很努力卻依然很不完美的真實的自己吧。
真的沒有一步登天的捷徑,也沒有學幾個大招就解決人生難題的妙藥,更沒有人只改變認知就成為人生贏家,所有的大招,都要落實到一點——行動上。
但是,時間那么寶貴,我們不能盲目地行動,無限地試錯,因此,要明確這幾點:
1、確定目標:這是最不能偷懶的戰略所在,你要知道當下最需要學習、最感興趣或最有價值的領域,然后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
2、及時復盤:碎片化時間內學到的東西要及時復盤,找一小段完整的時間進行整理,比如做筆記、思維導圖、寫聽后感、讀后感、寫文章等。
3、行動再行動。把收獲的認知運用到自己生活和學習中去,刻意練習。
4、定期反饋:反思行動中遇到的問題,不斷調整和改進。
把時間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終究會有結果,這個結果也許是實實在在的金錢,也許是你對事物的認知,也許是做事的新方法。
當然,一定有結果的是,整個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精神面貌,而后者,對目前的我而言,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