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轉職”,特別是“轉行”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犯一個貌似正確的錯誤。這個錯誤就是:以為轉職就是徹底與過去的職業說“白白”,然后,草率地采取“斷舍離”的方式,一頭就投入到新的職業或者行業里。
這種看似瀟灑的“離別舊愛”的做法,到底對不對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1、草率地“斷舍離”舊的職業或者行業,看似很痛快,卻蘊藏著很多你想象不到的棘手問題。
很多人對現在的這個職業,甚至是自己原來在學校里就讀的專業都失去了興趣,于是,他們就會通過轉職甚至徹底轉行的方式,來另尋自己所喜歡的職業、行業甚至專業。
當然,這種想法也無可厚非。職業或者行業,甚至你原來讀書的那個專業,本來就是你自己選擇的,今天你做這一行,明天你可以做另一行,這本來就是職業選擇的內容之一。
然而,轉職或者轉行,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你會遇到許多你令你意想不到的棘手問題,必須慎之又慎。
首先,你確定你原來的職業或者行業里,就沒有你喜歡或者繼續發展的空間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未必”。
因為,現在的大多數行業,都存在與其他行業的交叉之處,也需要很多復合型的人才。舉例來說,一個喜歡寫作的會計師,他雖然不喜歡做公司的會計,討厭每天都要去處理數字的問題,而更喜歡擺弄文字,但他是不是就只能選擇離開這家公司這一條路呢?或者,就必須離開會計這一行?未必。他可以在本單位做其他需要發揮他的寫作才華的工作崗位,或者,轉到一家報社做會計,一邊發揮本專業的技能,另一方面又可以學習如何寫作,一舉兩得。
其次,你原有的資源會不會因此而丟掉?
比如,我一位做律師的朋友,他不喜歡這行,打算去當老師。我問他:“那你原來的那些客戶呢?還有,律師證也不要了嗎?”毫無疑問,丟掉原來的客戶,甚至丟掉那么多人都羨慕與向往的律師證,實在是劃不來的買賣,即便你有多大的決心去離開這一行。后來,他找了一份在大學里的法律教師的職務,同時還可以做兼職的律師,兩全其美。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你確定:在新職業,你就一定能成功?
其實上,從事新職業,就像你剛進入大學一樣,你還只是一個菜鳥級的選手。你想打敗那些行業老手,還嫩了點,再練一練吧。
由此可見,喜新厭舊的“休克”式離職的方法,顯然不是明智之舉,。你要遇到的問題,要遠比你想象的,要更加的復雜與棘手。除非,你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并通過了“實習期”。
至于“實習期”是什么,下文我們還會再介紹。
2、人們對你的需求是什么,如何定義你的職業屬性?這個問題,必須好好研究一下。
一份職業到底好不好,恐怕不是你能說了算的。很簡單,因為任何職業都是一種社會分工,是用來服務整個社會的,假如社會不認可,沒有顧客或者顧客不認可你,那么,這就不是一個職業,而只是你的興趣愛好罷了。
人們到底是怎么定義作為一個“職業人”你的呢?對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在轉職之前好好想清楚。
比如,某甲覺得自己能說會道,可以去培訓機構做講師,這也是他的興趣。然而,那家培訓機構并不認可他,因為他普通話不標準,而且聲音不好聽。如果某甲堅持認為自己可以勝任,那么,即便培訓機構同意其入職,恐怕,那些聽眾也會把他轟走。這,就是你的想法,與別人的需求,以及別人對你的職業定位的差異,就像某些人唱走調了,卻還以為自己是個優秀的歌手一樣。畢竟,你“覺得”可以的東西,與別人看到的東西,根本就是兩回事。
因此,找到你與你未來客戶之間的共同交集,也就是說:你的新職業不僅是你認為自己可以做,客戶也認為你可以做,只有這樣,你才會找到自己真正的職業定位。而假如一個人沒找到合適的職業定位,比如,選擇了自己喜歡或者自以為勝任的新職業,卻不被他人認同的話,他將因此而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反之,一個人已經從事多年的舊職業,起碼說明他可以勝任這份職業。而且,你從業的時間越久,人們就越會加深你與這個職業之間的聯系的印象。甚至,他們不用直呼你的名字,而是直接用“老師”、“律師”、“作家”來稱呼你。
有一點,似乎很難令人接受:人們,尤其是不熟悉你的人,只會把你定位在某個你從事多年的職業角色上,哪怕你可能還有其他技能,他們也不會對此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個會教書、會寫作的律師,對別人來說,你還是律師,只不過附帶了一點其他屬性罷了。如果你突然有一天宣布說自己要全職教書或者寫作了,大多數人不會選擇繼續支持你,因為他們覺得你已經廢掉了,不再具有原有的那種功能。從這個角度來看,貿然擺脫舊的職業或者專業,不會讓你得到舊的資源與人脈的支持,因為他人對你的職業屬性已經被固定住了,很難改變。
3、找不到新職業的盈利模式,只會讓你的轉職或轉業是中看不中用。
對于那些急著擺脫舊職業或者舊行業的人,我想先問你們一個問題:對你未來的這個新職業,你想好了它的盈利模式了嗎?
這個問題,同樣也適用于那些想去創業的人。
很遺憾的是,大概有80%以上的人,對此是糊里糊涂的,或者,就是用新職業的其他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來應答。
然而,這恰恰是你不應該貿然進入新職業的最大問題與危險。
任何一個行業或者職業,必定有它特殊的盈利模式,否則,它根本無法生存下去。這種模式,要么就是競爭,要么就是取得社會援助與支持,要么就是出賣專業知識與技能,要么就是推銷產品,總之,“蛇有蛇道,鼠有鼠道”。
然而,一個新人往往不知道這個行業或職業的潛規則,更不清楚它的有效盈利模式,或者,他所知道的盈利模式只是膚淺的。
比如,想成為自媒體作家的某甲,他只看到某乙靠寫作賺到錢的風光,卻不知道其中的艱辛。于是,他開始進入這個兼職領域,但沒想到,一個多月寫下來,只多了幾個粉絲。于是,他停更了,并抱怨這行賺不到錢,又懷疑某乙是關系戶才會賺到錢的。
其實,某甲并不知道:自媒體這一行,需要的是長期寫作與經營,而且,粉絲的增加速度是加速度的,但一開始由于基數小,所以會增長緩慢。另外,自媒體的寫法,也與我們平常的寫法不同,需要調研客戶心理,注意標題與領域。這些影響盈利模式的規則與技巧,只能自己領會,就算某乙告訴你也沒用。
因此,一個人如果在某個行業的時間不夠長的話,他就打不開賺錢的盈利模式,因為規則與技巧、經驗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你如果在原有職業可以賺到錢的話,那么,至少說明你已經有了某個盈利模式。比如,某甲此前是辦公室職員,他的盈利模式就是每天完成任務就可以了,根本不怕沒錢拿??墒?,要進入自媒體,某甲如果再沿用著原來的那套盈利模式,那他就根本賺不到錢了。甚至,每天寫得再勤奮,也是白搭。
由此可見,在對新職業或新行業沒有實戰經驗的情況下,貿然離開原來的職業,卻找不到新的盈利模式,那么,你必定會遭遇失敗的打擊。
4、最好的做法,是做加法,而不是做減法。
那么,我們該如何處理新舊職業之間的關系呢?
首先,檢查一下舊職業里,是否還有可以利用的東西?能否與你的興趣、特長與追求,形成交集?這就是做加法。你沒必要離開你原來的單位與職業,你也可以給它附加上新的內容,比如,喜歡寫作,你可以要求領導給你調到一個需要寫作能力的崗位去。不喜歡出去推銷,你可以申請去后勤部門。如此一來,你不用離開舊的,又能接觸到新的,何樂不為?
其次,第二種加法,就是嘗試兼職,也就是“實習”?,F在,很多單位都在外包,將某些事務交給本單位以外的個人或單位。尤其是網絡興起之后,這種通過網絡兼職的工作就更多了,比如,網絡寫作、培訓、電商,都可以讓你在業余時間從事兼職,既多了一份收入,也多了一份經驗。而兼職,恰恰就是我們進入一個新行業,又能獲取經驗的方式。就算兼職失敗了,你至少也還有本職工作的“大本營”,不會一無所有。
最后,利用原有職業的人脈等資源,可以迅速積累新職業的經驗與資源。不脫離舊職業,會贏得你的客戶、同事甚至領導的支持。尤其是你的老板,如果你不從事與他有競爭的行業,又能答應他暫時不會離開他,他應該也能理解你的,至少不會故意干擾你。至于客戶,你把本業做好了,把他服務好,他高興了,就會順手人情幫你一把。記住,成全了別人,別人才會成你!
關于同時做兩份職業,時間如何安排的問題,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其他文章,里面會有一些技巧的分享。不過,總的來說,每個人至少都能從事一個兼職,這是沒問題的。別忘了,你是員工,但也是人家的兒女,人家的配偶,人家的父母,這些“社會兼職”的角色,你都能勝任,還怕一份小小的兼職嗎?你不是沒時間,而是你沒有“必須擠出時間”去做這份兼職的決心。如果那份兼職是你決定必須做的,就像必須做人家的父母,必須照顧好孩子一樣,那你還怕沒時間去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