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詩的時代
大抵是因為一種成就的影響太大,以致于掩蓋了其他成就的光芒。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由來已久,讓人誤以為詩是屬于唐代的,詞才是宋代的產物。
實際上,宋朝是詞的全盛時期,也仍是一個詩的時代。
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的序言里說:“作品在作者所處的歷史環境里產生,在他生活的現實里生根立腳。”
唐代,尤其是盛唐詩人,在那個繁榮昌盛的時代,人的自我意識加強,生活環境相對開放自由,詩人對生活有所感悟,自然而然的發而為詩,已經達到了渾然天成的境界。
正如嚴羽所說:“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
但是反觀宋詩,我們追究其當代的背景,宋初已經是“冗費冗官”,到了宋中葉更是內憂外患,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詩人似乎少了盛唐那種“真性情”,所書寫的往往是生活的“真面目”
在宋詞燦爛的光環下,宋詩依舊有著不同流派的發展和變化。其中不乏優秀之作。在《宋詩選注》的序中,錢鐘書先生舉亞歷山大的例子來說明后人要超越前人開創的疆土,就要向著更加遼遠的地域進發,付出更多的辛苦。唐詩的造詣不僅僅是留給后人的產業,也是對后人的一種挑釁。
看《宋詩選注》我們會發現一個特點,書中除了在序里以及在詩人簡介中評價了宋代的整體概況以及宋詩的特點之外,在正文中卻只有注而無評。錢鐘書先生學貫中西,博覽群書,但他并沒有直接表達個人的觀點,只是注而不評。
詩歌的鑒賞見仁見智,并且宋詩本來就帶有很強的爭議性,用個人觀點和一家之言來評詩,只會給宋詩帶來更大的爭議。整本書里,除了對字詞的校對和版本的比較以外,都是采用古人的評語和詩句來說明此句詩意境和用法從何而來。但是錢鐘書先生又是具有很高文藝鑒賞能力的人,他雖然沒有直接評價所選詩歌,但是他的引注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給讀者介紹了豐富的知識。
此書貴在注而非選。
這本書使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錢鐘書先生在詩人的簡介中對人物性格和作品特色進行風趣幽默的點評。
我第一次發現,原來點評還可以如此讓人忍俊不禁。看完這本書,我對宋朝詩歌的風格流派和風格流變有了一個總體的印象。對詩歌的認識也更進了一步。他使我打開了一個新的宋詩世界。
以下,我就以書中提及的兩首詩為例,談談宋詩的特點。
二.詩中故鄉
詩中故鄉,是我在看到王禹偁的《村行》中想到的,我一直覺得,農村才是大自然的親生兒子,它身上保留著大自然的屬性,它讓在城市漂泊了許久的寂寥的心有了個歸宿,讓在官場失意的詩人有個寄托的場所。
? ? ? ? ? ? ? ? ? ? ? ? ? 村行
? ? ? ? ? ? ? ? ? ? ? ? ? ? ? ? 王禹偁
? ?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 ?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 ?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 ? 何事吟馀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此詩首聯寫作者騎馬徐行,山村路途人煙稀少,所以可以放任馬匹自由的漫步,細細欣賞“菊初黃”的秋景。這兩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態、濃厚的游玩興致;
頷聯則是描寫遠景,分別從聽覺與視覺方面下筆。前句寫夕陽西下,群山萬壑中,秋聲裊裊,這是聽覺;后句寫數峰默默佇立在夕陽里,這是視覺。這里,“有聲”與“無語”,聽覺與視覺相結合,越發顯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著重分析了“數峰無語立斜陽”,他說:“按邏輯說來,‘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題總預先假設著肯定命題。
詩人常常運用這個道理。
山峰本來是不能語而‘無語’的,王禹偁說它們‘無語’或如龔自珍《己亥雜詩》說:‘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并不違反事實;但是同時也仿佛表示它們原先能語、有語、欲語而此刻忽然‘無語’。這樣,‘數峰無語’、‘此山不語’才不是一句不消說得的廢話。他贊“無語”用得好,比改用正面的說法,“數峰畢靜”更增添了山峰的靈氣,更有生機。
頸聯中詩人把視線拉回到近處,投向那紅似胭脂的棠梨落葉與潔白如雪的蕎麥花。風景如畫,可是詩的最后兩句由寫景突然變成設問,寫詩人在吟詩之后不知為什么忽然感到悶悶不樂;后句作答,寫這原來是詩人因驀然發現村橋原野上的樹像他故鄉的景物而產生了思鄉之情。
這樣寫,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寫有了著落,傳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拓深了詩意。
《村行》這首詩以多彩之筆逼真地描繪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詩語真切地抒發了詩人拳拳思鄉之情。
詩中,寫景與抒情相結合,寫景是為抒情打伏筆,抒情是為寫景作結的。詩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過程,正從這“兩結合”中傳神地反映了出來。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爬樹抓魚烤地瓜什么的小時候都干過,也會跟著爺爺奶奶插秧,看著家里種的蔬菜一天天長大,我感到一種莫名的歡喜。
農村返璞歸真的生活,讓人們的心靈得到極大的解放。也許這才是生命的本來狀態吧。
? ? ? ? ? ? ? 村居
? ? ? ? ? ? ? ? ? ? 張舜民
?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這可能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詩。
“水繞陂田竹繞籬”,人們將水引入農田,便于灌溉。大自然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勞動人民智慧的結合。住宅外用青竹繞籬,種著蔬菜,養著家禽。一派田園風光,生機勃勃。
“榆錢落盡槿花稀”,槿花,又稱木槿,夏秋之交開花,花冠為紫紅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時已清秋,一樹榆錢早就隨風而去了。詩人還沒有來得及感慨,就發現“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遠處老牛自行歸來,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橫吹的牧牛郎,而是佇立的寒鴉。
后兩句也是使這首詩流傳甚廣的名句。
寒鴉易驚善飛,卻在這寧靜的氣氛中悠閑自在,站立牛背,寒鴉之靜附于牛之動,牛之動涵容了寒鴉之靜,大小相映,動靜相襯,構成新穎的畫面。
宋詩力求生新,于此可見一斑。
“夕陽牛背無人臥”仿佛提出一個問題,那么到底有什么東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帶得寒鴉兩兩歸”,形象宛然在目。有了這一頓挫,韻致全出。
當讀到張舜民這首《村居》時,我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幅安靜祥和,又帶有一縷清寂氣息的秋日村居圖。我突然間想回去農村,邊走邊看,邊回憶邊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