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生子,構成一個完整家庭,這樣就貌似活得像個正常人,像個完整的齊活人。如此一來,內在的不完整,內在的破碎心靈,就可以逃避了。——武志紅
為什么中國的父母喜歡催婚?
其實,不只父母喜歡如此,所謂七大姑八大姨也如此。并且,我們自己也一樣可能會如此。想起讀研究生時,認識一個很迷人的女孩,才25歲,就開始擔憂以后嫁不出去怎么辦。她后來匆匆嫁了,又離了,又幸福地嫁了,現在還是迷人得不得了。現在,她的世界如此開闊,但當時的那份焦慮仍能回味到,她真的難以明白,自己為什么要瞎著急這個。
或許可以說,這是一個全社會都焦慮的話題——你怎么還沒有結婚生子成立家庭?你怎么了?你不正常嗎?
下午,和一個心理咨詢師聊天,本來談的是破碎心靈可能會導致的問題,和這個話題無關。但我一下子被觸動,這就是逼婚、催婚、急著結婚等類似問題的原因吧。
結婚生子,構成一個完整家庭,這樣就貌似活得像個正常人,像個完整的齊活人。如此一來,內在的不完整,內在的破碎心靈,就可以逃避了。
比起嫉妒、競爭和比較心,比起孝道,也許這是個更為深層的原因。
所以,農村乃至城里,一旦出事就想沖喜,給心理不完整、社會不完整甚至生理都不完整的孩子,用沖喜的方式,整出個齊活樣來,騙騙人,騙騙孩子,也騙騙自己。就是用完整家庭的表面事實,去逃避破碎的深層事實。
一個故事是,兒子得了精神分裂癥,父母想到的一個解決辦法是,給他蓋一處房子,娶個媳婦。這種可怕的邏輯,就是用“我孩子還能成家” 的表面完整,去掩蓋兒子精神已徹底破碎的真正事實。
這并非是農村才有的現象。微博上一位網友講了一個故事:我原來一同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嫁給了一個生病快死的男人,據說婆家找媳婦也是為了沖喜。我同事結婚后才知男人重病,沒多久男人去世。這個同事一直未嫁,不是不想嫁,而是心理陰影太重,變得性格很古怪了。所謂沖喜也是害了另外一個人,中國這樣的悲劇不少。幸虧還沒孩子,沒把悲劇延續下去。
我所聽過的最具諷刺性的一個故事是,20世紀90年代初,潮汕一富有人家花上百萬元舉辦了一場宏大婚禮,可婚禮的主角是這個家庭患精神分裂癥的女兒。看起來無所不能的母親,為她入贅了一個條件尚可的女婿。盛大的婚禮,想想這個畫面,而正中,卻是精神分裂的新娘。
這位母親還有兒子,她并不是非得要入贅一個女婿,她就是為了出口氣——你們看不起我有這樣的女兒,我辦一場盛大婚禮氣你們,我還給女兒找個好女婿呢!
更可悲的是,這個女兒后來生了一個男孩,而他早早就被診斷為兒童精神分裂癥。
不管孩子啥樣,成個家就意味著他們是正常人了。乖,快結婚吧! 但這是想象,真相是,破碎心靈導致破碎家庭,破碎家庭養出心靈破碎的孩子,一代代輪回而已。
這些故事聽著都有些極端,講這些,是因為最能說明問題。
但普通的故事,周圍也比比皆是。譬如我聽到很多離婚的朋友,過年不想回老家,也不想見朋友,為什么?因為他們擔心,被周圍人當作“不正常人”來看待。還有很多人,離婚了也不敢和周圍人說,怕周圍人議論。
但這是雙重的吧。一方面,國人的確愛嚼舌頭,愛評斷是非。但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會這么想——沒在正確的年齡構建一個完整家庭,就像不正常。并且,獨自過年時,也真可能會碰觸到自己的破碎心靈,那時也真覺得自己不完整了。這種不完整感,是真實的。
臺灣學者孫隆基在他的著作《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寫道,在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一個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構成存在的單元,沒成過家的單身漢、瘋子,等等,他們會被排斥在家族體系之外,或者被忽視得厲害,必須結婚生子構建一個完整家庭,才會構成一個被尊重的獨立單元。
用表面完整,來逃避內在破碎,這一點,國人表現過頭。但內在破碎讓人難受,在這一點上,人類應該算是共通的。
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部影片中,講一個已婚男人,在平安夜,被前女友約出來,幫她尋找失蹤的伴侶。男人猜到了真相,前女友就是孤獨需要人陪,但他沒說穿,默默陪她尋找了一晚。最后,前女友說,她已經有幾個平安夜是一個人過了,如果再這樣一個人過,她會自殺。這是真正的暖男。
影片最后也很溫暖,男人回到家,妻子還在沙發上等他,但已睡著了。他過去抱住妻子,妻子醒過來,沒有一句責備,而是緊緊地抱住這個男人,仿佛他才是那個需要被安慰的人。
破碎無處不在,痛苦也無處不在。春節的團聚,愛,成立家庭,都是孤獨心靈在尋求鏈接。但希望我們能真的抱慰彼此,而不只追求形式上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