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讀《呼蘭河傳》,是在小學三年級吧,那是很輕松、愉快的閱讀體驗。在我大學一年級時,翻開《呼蘭河傳》的第一章,就被蕭紅筆下的冰雪世界震撼到了;隨后的一系列關于呼蘭河城鄉民的描寫,更使我不忍心再讀下去了,明明是淡淡的筆調,并沒有濃墨重彩地渲染哀傷和愁苦,簡潔樸素的文字,卻有著令人難以忽視的力量。于是我放下了書,著手寫下這篇隨感,不能再讀下去了,至少現在不能讀了。我害怕,這平淡的文字中有著濃濃的、化不開的凄涼,怕被這悲哀壓垮了,從而又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我知道的,年輕人不該那么頹,那么喪,年輕人是朝陽呢,世界是光明的啊,我都知道的。
? 然而總有黑暗的一面蟄伏在生活里,我選擇不去看它罷了。那是別人的黑暗,那是另一個世紀的黑暗,不是我的,我可以選擇不去了解,不去體會。這樣的想法會不會有些卑鄙呢,也許吧,我想保護自己那顆敏感脆弱的心靈。
? 我也想提筆寫寫我的鄉土了,我童年所遇到的鄉民們,我有記憶的一切,都想留下來。并不想刻意渲染美好,只盼望盡可能的真實,貼近我從前的生活,從前那樣活過,才有了今天的我。文筆是肯定不及蕭紅的,我因她而有了這個想法,便想付諸行動。
? 我筆下的人和事會是什么樣的呢?現在還不太清楚,要看文章成品罷,總之,是不會同蕭一樣的,任我再怎么寫,也寫不來那種凄涼,那般愁苦,一半多要歸功于這是新時代,人們生在新時代,活在新時代,即便有封建思想殘余,也較上一個世紀少多了。還有寫景方面可能對我有些難度,萬事開頭難吧,我以前少寫,考試作文都叫人家在那講大道理,建設祖國云云,我從前是頂不喜歡寫作文的,年級越高,政治思想味越濃,拾人牙慧,老生常談,中心思想絕對要明確,這樣子作文及格還是可以的。于是我渾渾噩噩,作文常常混個溫飽而已。這樣語文這一科的分數就不至于太難看。我對作文意見在于,常常覺得它不把學生個人當回事,不能我手寫我心,手下的筆,似有千斤重,握不動,寫不好,越發不想寫。
? 在千軍萬馬中擠過高考的獨木橋,本科的學業壓力也遜不于高考,但是在這個階段似乎能看到一點點曙光,一點點自由,好像終于不用再被管得密不透風了,家長,老師,國家,所有人都為你好的,為你成長,成才,他們都不容易,操碎了心。我不懷疑,也不反感,所以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乖乖接受義務教育,一直好好學習著。但就是覺得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或者你說了,也得不到回應。我也不懂自己想要什么回應,大概是,能不能尊重我,聽見我的聲音,看見我的存在,這個我,不僅僅是我吧?
? 不論如何,我終于有一點我手寫我心的自由和時間了,就想以一個孩子的眼光,去描繪我從前的生活,那些感受,那些人和事,大概從兩歲到十五歲吧。在這以后,我因求學而離家和鄉村越來越遠了,以至于我回到自己的村莊,只要我不開口說話,一些村里人會主動同我說普通話,我回答他們,用地道的家鄉話,啀話,他們說我看著陌生,像北方來的女孩,原來也是本地人啊。
? 為什么想寫呢,想留下一些關于家鄉的溫暖的記憶,也可能夾雜著難過或悲傷的過往,生活從來不是純粹的,平凡的生活就用平淡的筆觸去記錄吧。如今我確實來了北方,也是會懷想南方和家的。文字會把我們的距離拉近一點,再一點。
? 等我再長大一點,強大一點,再去把《呼蘭河傳》讀完,茅盾也說了,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謠,而我才逃難似的離開了悲哀的凄婉的絕望境地,不想再順著作家的文字踏進去了。無喜無悲,平平淡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