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似曾相識
這是一部讓我的感官非常不舒服的電影,我幾度想放棄,看完之后,心情很久不能平復。甚至,我不想寫一個字,我拒絕思考,這電影背后的那些隱喻。
電影看完,會從里面發現一些似曾相識的感覺。
如《楚門的世界》中,基斯督為楚門創造的那個世界,楚門看似自由的,看似生活與其他人一樣,但事實是,有人為他創造了這樣的世界,設計了每一個他遇到的人,設計了他的每一天,不同的是《楚門的世界》不同于本片的極端,基斯督的設計更多的是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非源于父權的一種統治。相同的是總有人選擇逃出去。
又如電影版、家庭版的《1984》、創造一個新的語言去禁錮人類的想象力,用暴力和恐怖鎮壓圍墻之內的人。。。
一個與世隔絕的家庭,三個從未見識過外面世界的孩子,這個家庭與外界唯一的聯系就是父親,父親會帶回來這個家庭生存的一切物質(前提是去掉一切的包裝),這個家里面收不到外界的廣播、電視訊號。他們享有這些先進的電子設備,卻不讓他們成為孩子與外界互聯的媒介。電視只能用來觀看家庭錄像,而且這種觀看,對于孩子來說并不是一種常態,更像是一種獎勵,一種恩準。母親并不是與外界完全割裂的,至少母親是見識過外面的社會的,所有母親的特權是可以使用電話(電話的功用更多的是向父親報備孩子們的表現)、聽收音機、看動作片、吃巧克力。夫妻兩人按照自己的設計(更多的是父親的意愿)來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直到Christina的出現,讓孩子們多了一個認識世界的渠道,見到、聽到那些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東西。這個在父親眼中固若金湯的城邦,被撬開了一個小小的角落,從一顆螢石,到一瓶發膠,人的欲望總是欲壑難平,大女兒不滿足于那些糊弄小孩的小玩意兒;Christina不滿足于一做一個被發泄原始欲望的工具,Christina為兒子解決生理需求,大女兒為Christina舔舐下體。Christina為大女兒帶來了錄影帶,最直觀的世界就這樣出現在了大女兒的眼中。也許暴力、也許瘋狂、也許荒誕,但至少生動,于是一顆心蠢蠢欲動,于是父親精心設計的烏托邦搖搖欲墜。縱然然長期生活在一種欺騙和被控制的生活中,可是這種源自人類本性的探求的渴望終究被點燃。父親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大女兒,以及Christina的這種背叛。至此,夫妻二人無法再相信世上的任何人,而關于圍墻之外的傳說也再次升級,危險是圍墻之外的代名詞,世界之大,除此之外,皆為地獄,父親企圖通過高壓的恐懼來碾壓大女兒的覺醒。然而這種覺醒一旦來臨,就一發不可收拾。大女兒在看到外來的錄像帶后,開始變化,給自己取了一個新的名字,讓妹妹一遍遍的呼喚自己,仿佛是在呼喚那個名字帶給自己的力量,而后在“家庭舞會”上用近乎瘋狂而可笑的舞蹈來宣泄自己內心的壓抑,然后用令觀眾不忍直視的方式硬生生敲掉了自己的“犬齒”,然后興高采烈的鉆進汽車的后備箱,準備離開。
二、語言與意向的割裂
1、故意曲解的語言
大?!嘲l
高速公路——強烈的風
遠足旅行——堅硬的材料
僵尸——小黃花
賤貨——大燈
下體——鍵盤
所有會帶給人類想象和快感的詞匯,都被解釋為日常的,毫無生機的存在。
但是,如果你把母親的解釋逆向應用起來,荒誕可笑,但是那畫面充滿張力,甚至就是簡單的讀上一讀,都覺得爽透了。
天黑了,把賤貨點亮吧!
公園里,盛開著遍地的僵尸!
天啊,你的下體太難用了,我怎么用它寫文章?
2、故意曲解的現實
媽媽要懷孕,并且想生什么就生什么,不用B超,全屏一張嘴,上來就是雙胞胎女孩兒。
最厲害之處在于,媽媽還能生狗。。。
三、隱秘的細節
1、大女兒看的三部電影
《Jaws》1975 《Rocky》 1985,這兩部她都模仿了臺詞
《Flashdance》1983,后面結婚紀念日時, 模仿了舞蹈。
2、圍墻外的哥哥
關于哥哥的兩個猜想?
(1)真的有哥哥的存在,他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逃出去了?
男孩經常站在圍墻邊自言自語,似乎又像是說給另外的人聽,在對圍墻外的人敘述他的生活,他做的有多好,還經常向圍墻外扔東西;大女兒會把蛋糕扔到墻外面。
(2)父母杜撰出來,為了恐嚇三個孩子而虛擬出來的人物。那這位爸爸也真是夠處心積慮,從一開始有第一個孩子的時候起,就開始經營這個騙局。不過好在他們夫妻倆應該已經習慣了這種欺騙。
我幾經思考,是什么樣的原因讓夫妻二人開始這樣的生活。父親第一次出現在辦公室里,那個同事問她,你的妻子好些了么?還是不肯讓人去家里嗎?經歷了那樣的事情,是需要時間來平復的(大概意思,原文不記得,也實在不想倒回去再看一遍)。會不會是他們真的有一個大兒子,他們之前也并非如此的生活,與常人一樣,也許正是因為大兒子在圍墻之外的社會中習得了一些不好的東西,導致危及家庭及他自己的生命。從此父親決定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來對抗社會的惡意和不安。
只是,他并沒有想到,控制欲這個東西,會讓人一步步走向魔鬼。
3、電影中無處不在的舔舐
這真是讓人感官極度不爽。
最初,以為這種舔舐是源自Christina的教授,而大女兒理所應當的認為這可能是圍墻以外的社會用以交換的常態,因此,她也學著Christina的樣子,要求妹妹來用舔舐交換所需。卻不知Christina是為了生理需求(自己爽嘛)也兼具心里需求(爸爸花錢讓她來為兒子解決生理需求,卻似乎也想不到,Christina僅僅用了一個小石頭,就可以讓他的女兒來服侍自己)。
而后面,夫妻獨處時,這種舔舐也經常性的出現。小女兒去舔舐熟睡中的爸爸。越發覺得這個家庭變態的可怕。
這個城邦之內的秩序已經被悄然打亂。那種本應來自肌膚之親的舔舐,變成了一種變態的交易籌碼,孩子們學會了用舔舐對方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哪怕對方是自己的父母或是手足(小女兒希望得到一個魚槍,被父親拒絕,于是小女兒的第一反應是去舔舐父親,太變態了。。。)于是,亂倫成為這個家庭的常態,兒子如選妃一樣在兩個女兒中甄選一個用以解決生理需求。
4、三個孩子的暴力傾向
(1)小女兒剪短娃娃的手腳,并大聲的尖叫
(2)大女兒用到砍了兒子的手臂
(3)三個人在衛生間玩看誰不怕燙的游戲
(4)兩個女兒吸入麻醉劑,看誰醒的晚
如果父親是出于保護的心態,將家庭與社會隔絕開來,如果他知道在他精心設計和保護下的兒女竟是如此,會不會心生悔意?
5、母親的角色
猶太裔政治思想家漢娜·愛論壇曾經說過,罪惡有兩種:一種是集權主義統治者本身的“極端之惡“,另一種就是被統治者或是參與者的“平庸之惡“
本片中的父親無疑就是極端之惡,而目前在我看來更加可惡。對于顯而易見的惡性卻不加限制,甚至直接參與其中,她才是這個家庭真正的施暴者。
她到底經歷了什么,或者是出于怎樣的目的,要配合他極端邪惡的丈夫來出演這樣的一出鬧劇。
6、犬齒
——男人最有創意的年紀是?——30到40歲
——女人呢?——20到30歲
——小孩什么時候離開家?——當他右邊的犬齒掉了,或者是左邊的,沒所謂。
——要什么時候學開車呢?——當右邊的犬齒重新長出來,或者是左邊的,沒有關系。
以上來自電影
哺乳類或與哺乳類相似的動物,上下顎門齒及臼齒之間尖銳的牙齒。
哺乳動物的牙齒是有分化的, 科學家們根據它們不同的形態和功能分別稱之為門齒、犬齒和頰齒(包括前臼齒和臼齒) 。犬齒位于門齒和臼齒之間,為圓錐狀的尖齒。肉食性動物的犬齒非常發達,而草食性動物有的則沒有這種牙齒。主要用途為撕裂食物,也就是我們說的犬牙、虎牙等。
以上來自百度
犬齒長出就已經是恒牙了,所謂恒牙是基本到老了才有可能掉的。那么孩子什么時候離開家?意味著永遠不能。什么時候學開車?意味著永遠不能?而爸爸說了出去要開車的,所以,孩子們,永遠在這個圍墻的庇護下生活吧。
7、父親說:出門一定要開車
于是兒子讓他幫著撿起那個被大女兒扔到院外的飛機,爸爸真的是一腳油到門外(并未完全出門,前兩個輪在門外,后兩個輪在門里)。用事實踐行出門一定要開車。
但是,當爸爸在衛生間發現了大女兒的犬齒,全然忘記了自己制定的規則,急速奔跑到了圍墻之外。
請問,這時候兒子和二女兒的心理陰影面積?會不會覺得被騙了?
8 、大女兒到底怎樣了?
在我看來大女兒是無法逃脫的,她經歷了從小到大的思想上的控制和禁錮,只是看似逃脫,她其實是無法逃出的。
她只是從蒙蔽到懵懂,她知道有外面的世界,卻不知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運轉規則,在她的內心還是住著父母灌輸的規則,所以她要敲掉犬齒(以為這樣才是成人),然后跑到了車的后備箱里(因為爸爸說過,出去要坐車),但這就已經是她所能為自由付出的全部。她是尋找自由路上的殉道者。
四、關于教育的思考
這是怎樣的家庭,父母完全斷絕子女與外界的互聯,只教給孩子父母想讓他們知道的東西。教育的結構完全由施教者掌控。這個在我看來非常可怕。
摘錄一段導演被采訪時的話
“事實是,因為父親真的對自己的孩子有最好的意圖,或至少是他所相信的,他試圖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就像這個有大花園和大花園的大房子一樣游泳池等等。但與此同時,他必須創造所有這些神話和恐懼,讓孩子們不敢出門。但是,由于他能夠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才能做到這一點,它也顯示出你能影響人們的心靈,為他們創造一個正是你想要的世界觀。“
也許 片中的父親 初衷是好的,他希望他的子女免于傷害,縱然無法獲得永世的幸福,至少擁有現世的安穩。他與所有的父母都一樣,無免不了地為他們思前想后、牽腸掛肚。擔心他餓了、累了、病了、摔了,擔心沒有自己陪伴在身邊,他是不是能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也許只是他的行為過于偏激,導致他走向了讓人全然無發理解的另一面。而縱觀當下的社會,3歲還要喂飯的小孩子,十幾歲二十來歲除了學習,生活技能一概不知的少年,那些包辦型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恨不能通通安頓好,恨不得孩子無需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這樣的行為又與片中飾演父親有何區別?
父母總是用各種方式,
控制自己的孩子。
但其實父母們最需要控制的,
不是孩子,
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來的心。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紀伯倫《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