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在使人有正確的價值意識,知道權衡輕重。
這是朱光潛先生在民國時期寫的一本書,書中關于群處、讀書、價值意識及美感教育方面的認識和建議對現在仍然適用,不得不佩服先生的前瞻性和包容性。
我喜歡獨處,勝過各種各樣的聚會,總是在各種商務宴請的場合顯得無所適從,但是工作的原因又不得不去做,感覺自己不太合群。
“我們民族性的優點很多,只是不善處群?!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個諺語把我們民族性的弱點表現得最深刻。”
這句話雖然并不直接指向我的這種性格短板,但也降低了我在這方面的焦慮。社會由個人集合而成,而個人必生存于社會。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偏重于個人是主體,社會是擴充,道家講究一切順應自然,無為而治,遺世獨立、超然物表;儒家講究修身誠意、克己復禮,著重于個人修養的重要性,道家和儒家在對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而西方文化基本是從社會本位出發,個人的道德責任應由社會負擔起,要改善個人,先要改善社會。人固然是不能獨立于社會存在,但是做好自己是第一步,既然不能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游刃有余,那就放過自己,做好自己。
如何做好自己?開啟心智,提高對社會的認知,閱讀是第一步。閱讀固然不是唯一的途徑,但卻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暗谑稳珖鴩耖喿x調查”人均紙質閱讀量為4.58本,數量卻是不多,當然不排除許多人閱讀電子書籍。我一直保持紙質閱讀的習慣,一是因為電子閱讀沒有紙質閱讀的手感和親切感,二是不方便隨時記錄讀書感受和看法,今年大概讀了50本左右,除了有讀書筆記和讀書分享的外,其他書籍的內容能記下來的所剩無幾,各個專業并沒有太大的進步,全憑自己的興趣。這段時間對醫學感興趣,看幾本;過幾個月對時間管理感興趣,看幾本;然后對心靈療愈感興趣,再看幾本……雖然有改變對各方面的看法,但是不成體系,還容易產生偏見。這種閱讀容易產生樂趣,但并不能成就一種學問。讀書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也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主題閱讀。讀書有中心,才有系統組織,做好記錄,分門別類歸檔,一旦需要隨時調用,畢竟大腦的存儲空間有限。
要能認真閱讀,除了心境之外,還需要良好的身體。身體有病痛,很難堅持做好一件事情?,F在年輕人亞健康嚴重,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運動少等都能影響個人的情緒,而情緒又恰好直接影響做事的效率,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鍛煉習慣是非常必要的。總是覺得瑜伽相對于其他運動而言,時間長,見效短,執著于各種不適合自己的運動,走了不少歪路,看來還是要堅持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