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了“浮淺”的招,還以為自己是膚淺!
?這幾天,那個直播“家暴”的男人,差點被人割了JJ。
多少人看直播啊!一怒之下,上演家暴。內心得有多浮躁?
也許這個年代,浮躁是活著的標配。
但是,比浮躁可怕的是浮淺。因為浮躁顯露在外,一眼就看到。浮淺呢?可能會披著忙碌的外衣。
外衣下的浮淺,不是每個人隨意就能發覺的。
我曾經忙忙碌碌,連上廁所的時間也用來發郵件。把手機當電腦,修改易企秀的文案。
一年下來,確實有不少單子成交,可是我的文案水平始終就那樣,干了2年還是個文員。
后來,看到《深度工作》這本書,突然明白:
有一種忙碌是浮淺的忙碌,簡單的忙碌,隨時都可能被取代的忙碌。
事實上,文案工作是要配合公司的品牌戰略來做的。要做好文案,得深入考慮定位、內容和表現形式——這些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好的。
我所缺的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深度”!
40歲了,那點小夢想還要不要實現?
讀書年代,憑著點小聰明,考試前來個臨陣磨槍,不快也光,過了關,萬事大吉;工作呢,上班時間完成任務,下班時間約人吃飯。逮住碎片時間,跟大眾一樣聊微信,刷朋友圈,逛淘寶。
浮光掠影地學習,蜻蜓點水式地工作,這樣下去,還敢不敢說“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時間不可逆轉。那些大量被浮淺學習和浮淺工作所占據的時間再也回不來了!
如何治愈一邊倒的浮淺工作癥?
來了一劑良藥——“深度工作”。
02《深度工作》誰寫的?
作者卡爾 紐波特,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
他也是一位暢銷書作家,著有《如何在大學里脫穎而出》《如何成為尖子生》《如何考進世界頂尖名校》《優秀到不能被忽視》等。
深度工作使他回報豐厚:大學畢業后的10年時間里,出版了4本書,獲得了博士學位,還受聘于喬治城大學,成為終身教授。
令人驚訝的是,他的日常工作很少會到下午五六點鐘。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是唯一的嗎?
03 哪些牛人在“深度工作”?
20世紀特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是如何趕超弗洛伊德,后來居上的?
在20世紀20年代,他對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了大膽質疑。但這是遠遠不夠的。他需要保持清醒的狀態。
為了能夠深度工作,他在伯林根建起兩層石頭房子,他說“沒有我的允許,任何人不得進入這個房間”。1921年,發表了重要著作《心里類型》,此后,創作出一系列有見地的文章和著作。
后來,他被稱為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
馬克吐溫,你一定不陌生。
他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大部分就在紐約庫阿里農場的一間小屋里完成。為了進入深度工作模式,書房選在較遠的地方,家人要吹號才能召喚他吃飯。
奇葩嗎?不是。深度工作需要一個足夠安靜的環境,創作要進入啟動靈感、文思泉涌的狀態,就更不用說了。
新東方俞敏洪曾說,“我準備發一條微博,通知全社會:明年是我的閉嘴年。”這源于他做了一個統計,發現作為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兼總裁,2013年他投入到自己公司上的時間只有五分之一,其余五分之四的時間,都用在了對外應酬、社會活動、團隊活動以及演講上。
這個發現無疑具有戰略意義。
仔細算一下,我們有多少時間是花在各種名目的應酬上,而且是以“忙碌”和“公關”的名義。這導致我們無法靜下心來深入思考一件重要的事。所以我們的工作水平年復一年地并無多大長進。
諸葛孔明說,寧靜以致遠。這句話今天仍不過時。
幾乎與俞敏洪同時,360創始人周鴻祎也在微博上宣布要閉關思考一段時間。
我決定這段時間不再參加任何會議和論壇活動,希望朋友們諒解。我喜歡與朋友們分享,然而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我這個70后也需要重新學習,與時俱進。心態需要定期歸零,身體和心靈都需要定期殺毒、清理垃圾,因此我需要集中精力學習、閉關思考一段時間。
不是否定必要的社交。而是需要從紛紛擾擾的狀態下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最大限度提升自我認知。坐下來深入思考,在我們這個“時刻在線”的時代多么可貴。
這些大佬們都在有意無意中踐行著深度工作的模式。他們發現有些重要的問題必須在深度工作中才能有效解決。
04 深度工作是個什么玩意兒?
要深入理解深度工作,先要了解什么是浮淺工作。
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而且容易復制。
舉個例子,打印文件就屬于浮淺工作。因為打印文件不需要你具備高超的認知能力。你可以一邊打印文件,一邊回復手機微信。
正因為這樣,你能輕易完成打印文件這樣的工作,張三和李四也能。所以你被取代的可能性也就大了。
我們的問題是,面對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務,我們卻用浮淺工作的模式來完成,那么結果就會大打折扣。
深度工作是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拆 解 一 下:
1.條件——無干擾的狀態;專注于職業活動
在網絡工具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變得極其方便,一個電話、一個微信、一聲QQ立馬將相隔千里的人連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這樣時間被切割成一個個的碎片,使我們無法進入深度工作的整塊時間。
諸如研究新的商業策略或者撰寫重要的申請報告等重大工作,都會因此受到極大影響。
《學習之道》這本書提到要學會在外界環境不完美的情況下進入高效學習,其核心也是精力的高度集中。這跟深度工作的要義并不矛盾。
2.要素——認知能力達到極限
認知能力達到極限?怎樣才算是極限?
每個人的極限都不一樣。舉個例子來說,你在人聲鼎沸的大街上聽英語,記單詞,半小時你記住了5個。當你回到書房,靜下心來,用心去記,同樣的時間結果能記住10個甚至更多。
如果把人的大腦比做是軍隊,你在浮淺工作狀態下,相當于調用一個班的戰士來對付敵人;在深度工作模式下,相當于調用了一個師 的戰士來作戰。
“殺敵”的效果有多不同,可想而知。
3.結果——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
科學研究領域,體現為提出新的命題,突破原有高度,開辟新的領域。比如牛頓孜孜不倦,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體現在商業上,創造新的模式,研發新的產品,找到新的技術等。
4.特點——難以復制
正因為投入極高的認知精力,因此產出的內容具有獨特性,甚至創新性。這就使得深度工作具有不是復制的特點。
其實并不是成功不能復制,是成功人士的深度工作無法復制。
05 怎么做到深度工作?
思想決定行動。
要做到深度工作,首先要從理念上找對屬于你的方式,在此基礎上,執行深度工作的規則,養成習慣。
5.1? 找到屬于你的方式
A.超級個體——禁欲主義哲學——盡可能避免一切浮淺工作
也許你聽說過《飛躍修道院》,這是科幻作家斯蒂芬森的作品。如果你訪問他的網站就會發現沒有電子郵箱和郵寄地址。
為了避免一切浮淺工作,他幾乎切斷了一切與外界的聯系。他說,他的小說高產有賴于這種不被打擾的深度工作模式。
適用禁欲主義哲學的人,很清楚地知道個人(自己)對世界的價值。我把他們稱為超級個體。
與之相反,一些需要通過與外界不斷聯絡才能取得成就的人,就不適合了。
B.聯機個體——雙峰哲學——一半深度,一半浮淺
上文提到的榮格,在深度工作的時間之余,他是不禁欲的。他會積極參與蘇黎世咖啡屋文化活動。
榮格在蘇黎世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與當今數字時代的“超鏈接”知識工作者很相似。
這種觀念會導致個人時間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于深度工作過,一部分則做其他所有的事情。
它適用于如果不依賴于浮淺工作便無法取得成功的人。比如,一部分內容創業者需要付出一半時間上班,滿足生存的需要;同時也需要另一半時間進行內容輸出。
C.安于習慣者——節奏哲學——工作中適時啟動深度模式
查普爾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者,他如何進行深度工作?
他選擇擠出清晨的時間進行論文寫作。形成了每天完成4~5頁,每2~3周完成一個章節的寫作節奏。
這種方式比較適合現實中的確無法做到連續深度工作的個人。
D.社會活躍分子——新聞記者哲學——隨時轉入深度模式
艾薩克斯任職《時代周刊》,正處于職業上升期。
他很有條理,只要一有時間,就會立刻轉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聰敏人:六個朋友和他們創造的世界》。
此種方式顯然不適合新手。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或者事業有足夠的信心,實現深度工作的技能也很嫻熟,那么它就很適合你。
只要愿意擠,時間總是有的。
5.2? 打磨深度工作的習慣:
卡爾紐波特通過總結幾位成功科學家發現,要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要養成嚴格內化的習慣。因為習慣使他們從一般狀態過渡到深度工作狀態的阻力最小。
這習慣該從哪幾方面去養成呢?
5.2.1 工作要深入
1)明確的工作地點和工作時間
指定的工作場所,不要被打擾。同時,設定一個時間段,而非無休無止。
一旦有了固定的工作地點和時間,那么當我們進入這樣的場所時,也會條件反射一般啟動深度工作的模式。
2)有結構性的規則和程序
這些規則和程序,包括規定自己不使用網絡;設定20分鐘產出的文字數量或者閱讀數量。
這樣一來,你發現自己是被自己的規則約束著,而不是自由散漫。
3)提供有力的支持
這樣看你的身體狀況或者自我摸索出的習慣。如一杯上好的咖啡,或者保持能量的食物,或者散步之類的輕度活動。
總之,它可以讓你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去。
5.2.2 擁抱無聊
千萬別誤解了!這里所說的擁抱無聊,并非讓你愛上無聊。
卡爾紐波特告訴我們,要小心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無聊時刻。比如排隊的5分鐘,等人的20分鐘。
在這些時間段,如果你用瀏覽手機來打發無聊,你就會陷入書中引用的說法“心智殘疾”——也就是你的大腦很難勝任深度工作的任務。
所以,要學會在無聊里不被分心。
5.2.3遠離社交媒體
這一點已經不難理解。因為大家都明白推特和微信聊天工具社交媒體是如何碎片化時間的。同時,我們知道注意力很難集中的原因與這些媒體有關。
作者在書中給出的建議是,選擇社交媒體工具時,一是要實際益處大于實際害處,二是采用關鍵少數法則。
舉個例子來說,我用QQ郵箱收發工作文件,它帶來的危害遠小于好處;在我工作中它必不可少。
5.2.4摒棄浮淺
前提是要學會分辨什么是浮淺工作。
一些類似打電話或者接收郵件的工作,顯而易見就是浮淺工作。作者并不否認它的價值。
但是如果一項復雜的任務,其中包含了浮淺工作,就不一定好判斷了。
作者的建議是先做定量分析。舉個例子來說,要制作一份市場調研的報告,以PPT形式呈現。其中就包括市場調研、數據分析、PPT制作等,數據分析所需要深度工作時間可能會相對比較長。
那么,你就要把深度工作的時間放在數據分析上。對于市場調研和PPT制作就要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
找對適合自己的方式,養成了深度工作習慣,這意味著能啟動深度工作的模式了。
但是如何才能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認知能力,以促使自己達到產出無可復制的價值呢?
作者找到了4DX。
5.3? 深度工作助力器——4DX框架下的4種原則
什么是4DX呢?
其實就是《高效能人士的執行4原則》中如何去執行的4種原則。作者卡爾 紐波特將它們運用到深度工作中,產生了極強大的作用。
1.關注點放在極端重要的事情上
極端重要的是事情是什么?
是能夠激發你無盡渴望的事。具備2個因素,一是這件事你之前沒有做到過,是你的小目標——如一周完成2個項目方案,寫兩篇8000字的文章等;而是這個目標具有切實的匯報,如2個項目方案有1萬元提成,8000字的文章可以促成簽約等。
2.抓住引領性指標
有了前面的目標,在4dx框架下,衡量成功的指標就有兩種。一種是滯后性的,一種是引領性的。
舉例來說,對于面包房而言,面包出爐后的客戶滿意度,就是滯后性的指標,因為這個指標已經落后于面包的制作;而接受免費試吃的客戶數量,是一個引領性指標,可以指導隨后的面包制作。
對于深度工作來說,時間就是一個引領性指標。你可以隨時看看投入的時間,就知道自己的工作狀態了。
3.準備一個醒目的記分板
如何強化深度工作的動機,并且跟蹤指標完成情況,計分板就起到作用了。
記分板可以,是很簡單的一張卡紙,然后剪成條,每天一條,在上面記錄下一個周期的時間。
你可以在每一條上記錄下深度工作的時間。同時,你可以在有重要突破或進展的那幾個小時畫上圈。
這樣一來,記分板很清晰地告訴你當前的深度工作指標完成情況以及你所取得的成效。
如果是團隊參與,那么計分板就成了促進競爭的警示牌。
4.定期問責
那么,我們如何對自己的深度工作進行自我檢視,以促進不斷優化呢?
定期問責顯得十分必要。這相當于每周回顧。
因為有了引領性指標,有了記分板,所以這一步其實并不是很困難。你只要對照這些可視化的數字,就能輕而易舉總結哪一步做得比較完美,哪一步存在問題。
06 寫到這里,我們可以用一張圖對深度工作做一個總結了:
第1層是深度工作的表現層;第2層行動技術層;相當于驅動力;第3層是理念層,決定工作方式;第4層是內核層,是深度工作的核心價值源泉。
恭喜您,此文已閱畢。
可以扔下書,去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