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活出美好。”這是《斷舍離》開篇的獻辭,也是這本書帶給我的第一次悸動。
這兩天看到一本推薦的書,山下英子的《斷舍離》,其中“斷舍離”是從根本上反思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對物品進行簡化、取舍,為人們省出整理的時間、空間、勞力和精力。山下英子將瑜伽中的行法哲學“斷行、舍行、離行”——這種放棄心中執念的理念提煉成“斷舍離”,運用到日常生活整理整頓、人際關系、思考等各個方面。
這本書中的特點在于: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細細一想!
我們都好像一直在過一種“差不多”生活。
不是很開心,但也差不多。不是很孤獨,但也差不多。時而感覺人情冷漠,但冷不到不相往來的地步。時而感覺生活辛苦,又找不到不繼續活著的理由,有時無端端的想起你來,說是想,也想不到翻山越嶺去看你的程度。什么都差不多,對一時錯錯一分,忘一川悔一山,都差不多。
當你也是這樣覺得的時候,你似乎應該對你的生活做一些減法。
好像人一到了某個階段,生活就開始給你身邊的東西做減法。
其實生活減法在一開始你要拼命的做加法,把想說的,想做的都經歷一下。
把自己經營的像一顆枝椏繁復的大樹,然后再選擇要砍去哪些枝椏。而不是在什么都沒有,什么都沒經歷過的情況下,就開始做減法,求簡單。
換季時節,我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重新清理衣櫥。
搜羅出一大堆往年早已過了時的流行款,明明知道自己絕對不會再穿出去見人,但好像也沒有穿過幾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憂國憂民狀。
然后陷入惡性循環的思維空間,其實去年的這個時候,你也有這樣糾結的想法。
或者說是你的生活一直處于“仍還是不扔”的選擇中。它們也許都沒有壞,所以在想要扔掉它們的時候,你總覺得它們還是有用的。但什么都不扔,就是持家有道會過日子嗎?
不是的。
扔的過程,其實是進行選擇,學會舍棄的過程。
扔掉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贅,才能把更多更有價值的事物請進生活中來。這是一種生活智慧。
如果一件東西你用不著,不喜歡,那不管它價錢是多少,它對你來說都是沒用的累贅。如果你還要勉強著去適應它,將就它,就變成了“為物所累”了。
要成為生活的主人,就是要學會篩選。學會安排,也學會舍棄。
清理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勞動,也會對你的內心產生很大的影響。
當那些白白占據空間的無用之物被你打包扔掉,你一定會覺得心也和房間一起變得開闊了一些,頹廢和消極的情緒自然也減少了。
上蒼賦予每一個人的人生能動力是極其有限的。人生‘節目單’的容量也肯定是有限的,無限地擴張它是很不理智的人生觀。
將生活的那些不必要,不是真正需求的,摒棄。需要的,散亂的,規整到一起。這也算是一種“減生活”。
扔掉那些泡沫劇,丟掉無關緊要的刷刷刷朋友圈,微博、QQ!
收納自己無厘頭的焦躁和奇怪情緒,你生活最真實的形態,本該是最簡單實在的。
就像一個人去登山徒步,背包里能帶的東西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會選擇盡量輕便實用的東西。帶得太多,只會讓自己腳步沉重。
同樣的道理,對待生活,更應該如此。太多的雜物只會讓生活變得死氣沉沉,運轉不動。
學會清理,生活環境才會變得輕盈,才能讓家里的空氣流動起來,煥發生機。
把那些不合適的,沒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東西統統扔掉,你才能為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騰出明亮寬敞的空間。
這樣,你身處其中,會得到更多的舒適感和幸福感,會感受到活力和希望。生活變得簡單了,卻更有質量。
“美好”跟“好”不太一樣。“好”,有可能是別人覺得你好,事實到底如何只有自己知曉。而“美好”,首先得讓自己滿意了才算得上美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