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春秋裝飾丨中秋將至,賞花賞月賞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夜明月當空,清輝灑地,秋高氣爽,是一年中月亮最為皎潔的夜晚。這一天,新禾入廩,游子當歸,都要在這天力爭趕回,合家團聚。如有家人身居異鄉,必在賞月時念念有辭,致以懷念。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晉時已有中秋賞月之風,唐朝人的中秋充滿奇幻色彩,民間流傳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廷的傳說,玩月之風漸興。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秋又稱“團圓節”,明夜懸空,清輝遍地,異鄉的游子回家與親人團聚,無法回家的人則望月興嘆。
北宋中秋習俗主要是賞月,文人雅士對月寫詞賦詩,往往通宵達旦。其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月亮一升起來,家家戶戶就開始祭月。祭月后,人們開始吃月餅,以示“團圓”之意。當時,月餅還并不叫月餅。皇宮里吃的是宮餅,民間吃的是小餅、月團。
中秋節即將到來,諸位看官在闔家團圓,賞花賞月的同時,也跟著小編一起賞賞各地獨具特色的中秋習俗吧!
01 福建閩北閩南差異大
“轉缺霜輪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
在閩北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
閩南中秋博餅,是閩南地區特有的由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漢族民俗活動。博餅是中秋節時的一種大眾娛樂活動,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
02 江蘇南京燒斗香,桂花鴨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無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03 江西燒瓦罐,掛草燈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樣子就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自十一夜起懸掛通草燈,以鼓樂迎迎之于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04 廣東潮汕吃芋頭,燒塔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05 四川看會,點桔燈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中秋習俗,這也是我們從小孩成長到大人的珍貴記憶,世界在變,習俗不變,紹興春秋裝飾在這里預祝大家中秋快樂!
文化的傳承不僅僅在于習俗,在時下名族精神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的情況下,中式生活與中式裝修的回歸也已是必然趨勢。紹興春秋裝飾躬身于中國傳統家居文化領域十幾年,其中式家居裝修不僅在江南一帶首屈一指,打造的中式紅木家具更是中國紅木的代表,從古典中式家具的設計和生產,到后期創新中式裝修風格的施工都層層相扣。紹興春秋裝讓古香古色的中式重回人們生,讓文化與生活相結合,讓人們領略中式風格的千年之美,做中國中式生活與中國文化的傳承者。